首页>检索页>当前

古路坝,深山里的“大学城”

发布时间:2025-08-25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晨 冯丽 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古路坝校址全景。西工大供图

  1905年,一口新铸的铜钟从意大利罗马漫漫东行,抵达中国,被挂在陕西汉中城固县古路坝村的天主教堂,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被打破宁静。

  1938年3月,一群师生为躲避战火、存续文脉,从平津西迁西安,再辗转跋涉至陕西汉中城固县的古路坝,放下行囊,借教堂办学。直到1946年,这口铜钟一直用作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以及后来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师生的上下课铃。

  抗战时,内迁大学有“三坝”之说。华西坝,地处大后方的“天府之国”四川的省会成都,条件较好,被称为“天堂”;沙坪坝,位于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供给次之,被称为“人间”;而古路坝北接秦岭、南连巴山,偏在深山,缺水无电,条件最为艰苦,被称为“地狱”。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国立西北工学院坚持高质量办学,院长潘承孝主张理工结合,强调基础理论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二年级的淘汰率高达15%。老师们鼓舞学生说,在抗战期间,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力量,也一样是救国。当年很多学生首选读航空专业,为的是造飞机打日本。

  学生胸怀抗日救亡的信念,卧薪尝胆、不敢有丝毫懈怠,常熬夜苦读到天亮,教室灯火彻夜不息,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同时,师生以苦为乐,课余饭后,校园内外,山坡上、树丛中,不时荡漾着响亮的歌声。古路坝没有电影院也无剧院,每到校庆和春节,师生就在教堂大院的戏台上演出京剧、话剧。

  古路坝的8年时光里,学校培养学生1400余人,从中走出了11位院士和众多一流科技人才。古路坝这个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偏僻山村,成为抗战时期的“大学城”,也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时至今日,古路坝长夜的点点灯火,依然是一代代西北工业大学师生的精神火种,历经岁月长河,明亮如初。

  本报记者 张晨 冯丽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