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架农业兼多用途飞机“延安一号”。西工大供图
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户外停机坪。西工大供图
每到节假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便成为学生研学参观的热门“打卡地”。特别是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户外停机坪,歼-6、轰-6甲、歼轰-7、歼-8、直-5以及运-20等多种机型,展开钢铁之翼,仅今年暑期,就吸引访客近30万。
在西工大校园,还有一架略显陈旧“瘦小”的飞机。“千万别小看它,它是西工大师生自主成功研制的我国第一架农业兼多用途飞机——‘延安一号’。”西工大党委宣传部校园文化办公室主任汪东自豪地介绍。
这架飞机,见证了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58年初,西工大飞机设计研究室的年轻教师们贴出倡议书:“我们也要造飞机!”全校师生热烈响应。校领导研究决定,支持大家的要求。同年4月,经原一机部批准正式立项。
学校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制队伍,任命飞机系主任黄玉珊教授为总工程师,许玉赞教授为总设计师,杨彭基教授为总工艺师,李寿萱教授为副总工程师,师生们鼓足干劲,开始了飞机研制。
飞机是一种高科技的综合性产品,搞出来不容易,飞上天更不容易。机身蒙皮的制造有困难,就在木质模型上用手工敲打成型;在落震试验中,测不到减震器的功量图,就在地面铺上钢板,再在上面撒些沙子,最终测出了减震器的功量图。在师生通力合作下,从3月开始草图设计起,短短150天完成了除发动机以外的全部设计、制造工作。
“蔚蓝的天空飘着白云,一号机划破了安静的长空……”1958年12月3日,“延安一号”在西安成功试飞,现场万众欢呼,掌声雷动。
一所高校的师生能在短时间内造出一架飞机,足以证明中国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空事业。
当时,先后参加飞机设计的有教师17人、学生118人,先后参加试制工作的有教师35人、学生303人。通过“延安一号”的设计制造,西工大积累了独立设计飞机的经验,真刀真枪地培养与锻炼了一大批航空科研人才。
从“延安一号”研制成功起步,从歼-5、歼-6、歼轰-7、歼-8、歼-10系列到歼-20,从运-7、运-8、运-10到运-20,从“延安2号”直升机、直-5、直-10到直-20,从新舟60、新舟700、C909到C919、C929……西工大师生一次次参与着、见证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腾飞。
本报记者 张晨 冯丽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