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江苏省无锡市档案史志馆与无锡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无锡职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约共建,成为无锡职大又一个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而如何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适应当下青年的话语表达和接受习惯,是我们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探索。”无锡职大党委副书记杨雪琴说。
典型案例启智
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同学们有爱看科幻小说的吗?你们看过100多年前的科幻小说吗?”在讲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章时,青年思政课教师徐海楠在课程导入环节抛出清末文人陆士谔的幻想小说《新中国》里的情节:主人公在梦中随时光穿梭,看到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工厂中的机器有鬼斧神工之妙,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
“老师在教材之外补充了许多案例,让人听得津津有味。”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学生房茜玉观察到,在徐海楠的思政课上,同学们很难走神或者低头玩手机。45分钟的课堂,徐海楠用3个短视频、10多个案例来论述中国梦“何来”“何谓”“何为”等问题,每个重点内容讲完,随机与学生们互动问答,并组织了简短的话题讨论。下课前,她在小结以外,也不忘给感兴趣的学生准备拓展学习资料。
2024年,徐海楠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高职高专组特等奖。她和同事们觉得,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更符合职业院校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在无锡职大,思政课教师中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今天的新闻要出现在明天的课堂”。
今年4月15日,教师陈林在讲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专题时,引用了那段时间发生的“小餐盘微腐败”案例,并结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中美关系引发的经济安全、京东开启品质外卖业务等话题,引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理解“人民至上”等理念。
个性表达润心
线上线下紧跟青年
案例储备丰富,让思政课堂“抬头率”有效提升;而紧跟学生状态创新话语表达,则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近10年来,学生从“90后”变成“00后”甚至“05后”,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手机是当下青年学生形影不离的“朋友”。“70后”思政课教师阎秀芝在她的教学生涯中,体会着年轻人状态的变化,“他们的关注点在变化,与老师的沟通偏好,逐渐从线下课堂转到了线上”。于是,无锡职大的思政课教师经常利用学习通平台互动,收集学生们讨论度较高的话题设计教学案例,运用到线下课堂。此外,每学期的学生座谈会、常态化的思想状况调研也帮助思政课教师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
2024年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陈科宇,喜欢与学生们开展线上交流。一次课上,他刚在学习通上发布“你对欧洲有什么印象”的话题,学生们的各类回答纷纷涌进:壮美的阿尔卑斯山、埃菲尔铁塔、大英博物馆……这让他在讲述中欧关系话题之前,拉近了与学生们的心理距离。
“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深入学生,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赵后起说,课程教学之外,教师们也乐于与学生保持联络,徐海楠担任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社指导教师,赵癸萍、刘威等还是国旗护卫队、毅行社等社团的指导教师,近两年来,还有不少青年教师参与组织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吕萍今年大三,2024年世界读书日,她与徐海楠共同策划了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会。
教研相长践行
守正创新提升实效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要想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科研的支撑。”从教30余年的杨雪琴也是思政课教师出身,“思政课堂上不仅要有政治的话语,也要有学术的话语、生活的话语,以‘组合拳’实现教学实效的提升。”
无锡职大思政课教师中博士占比约1/3。徐海楠在读博士期间,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她更加认识到这一研究的重要性。
无锡职大近年来围绕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养进行了诸多探索。“主要是构建了‘1+4+N’大思政课圈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瑞超介绍,“1”是抓好思政必修课教学,将新时代理论和实践成果、地方优秀文化、行业企业资源、英雄模范感人故事等元素融入思政课堂,并以空间构建实施沉浸式教学和社会实践,使思政课教学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肃严谨学理阐释前提下,实现寓教于知与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行的统一。
必修课之外,思政选修课、思政专题大课、思政实践课、思政VR体验课4种主要形式,构成学校思政课的中圈支撑层。比如思政VR体验课,依托学校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思政课VR互动体验中心,实现教学内容与VR资源对接,让学生以“在场”的身份,和红军战士一起过雪山草地,与勇士并肩作战在飞夺泸定桥的战场。
所有的探索都围绕着一个轴心,就是跟上年轻人的步伐。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2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