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从街头巷尾的业余赛事到校园里的班级联赛,从全国总决赛的领奖台到课间操跳动的篮球方阵,篮球早已超越竞技范畴,融入北京市密云区的教育肌理与社会生活。这个人口仅50余万的生态涵养区,构建起兼具普及广度与竞技高度的篮球育人体系,书写了郊区体育特色发展的鲜活样本。
沃土深耕
篮球特色的基因传承与体系构建
密云的篮球基因,深植于市井街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机关厂矿的篮球联赛点燃了区域热情,街头球场的欢呼声滋养了一代代爱好者。如今,周末的城区公园时常举办街头篮球挑战赛,农民篮球队曾斩获全国第五名,最近又斩获“村BA”北京赛区冠军。这种全民热爱为校园篮球提供了天然养分:密云二中篮球队36年来32次斩获北京市冠军,培养出30余名国家一级运动员;果园小学女篮2023年夺得全国小学生篮球联赛亚军;密云三中、密云七小等校的赛事成绩常年位居市级前列。
专业体系的搭建让热情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据密云区教委副主任尹玲玲介绍,密云区教委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体教融合”为原则,构建起“124”重点校体系:1所高中(密云二中)、2所初中(三中、六中)、4所小学(果园小学、七小等),形成“小初高”一条龙培养链条。在课程层面,全区统一编写《密云区中小学篮球教学训练纲要》,要求各校每周开设1节篮球课,小学阶段侧重兴趣培养,初高中强化战术与竞技能力。果园小学的《篮球基础教程》细化到每学期16课时,密云三中开发的《追梦少年》篮球操已升级至3.0版本,成为大课间的“活力符号”。
资源整合是郊区篮球教育的破局关键。面对场地与师资的双重约束,密云各校用创新思维打开了空间——面对场地短缺,密云三中将闲置锅炉房改造为球馆,六小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共享毗邻场地。师资上实施“走教制”,密云三中教师常振海交流至山区太师庄中学,竟带出闯进全市八强的女篮队伍。“招聘优先保障体育教师,尤其侧重篮球专项。”尹玲玲介绍,区政府每年800万元专项资金以“基本补助+绩效奖励”机制精准投放,激活学校内生动力。
赛事革新重塑参与生态,让每个学生都能摸到篮球。密云三中的班级联赛中,每个班派出男女各3支队伍,全员贡献积分。“过去只有体育生能上场,如今每个孩子都能在赛场上找到价值。”常振海说。规则的革新带来了育人生态的改变,在密云二中,“5+2”培养模式形成闭环:工作日校内训练,周末选拔全区尖子集中提升。小学生郭子琦每周六都会来到二中,在高中生的带动下打磨技术,回到学校后又成为带动同学的“小教练”,这种梯度培养体系覆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学段。
育人密码
在球场上写就人生底稿
篮球带来的改变,远不止奖杯和数据。
规则意识的启蒙,比胜负更重要。在果园小学“百队杯”班级联赛中,三、四年级采用4人制,五、六年级为5人制,每个班级男女各派出3支队伍,80%的学生能参与其中。比赛评分不仅看胜负,还纳入队徽设计、摄影报道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尊重规则比赢得比赛更重要”。密云三中的班级联赛中,初一年级设定点投篮等趣味赛,初二侧重4对4对抗,初三开展实战联赛,校队队员担任裁判助理,在执裁中学会公正与责任。
规则之外,篮球更教会学生如何融入集体。密云七小的“篮球文化节”设计了“三人两足运球”等项目,让学生在协作中体会“1+1>2”的道理。密云二中的训练场上,“学长带学弟”是传统:高年级队员会主动帮低年级队员纠正投篮姿势,寒暑假的校友交流赛,退役队员回校分享CBA赛场上的拼搏故事。这种传承让团队精神跨越学段,从果园小学女篮夺得全国亚军时的互相拥抱,到密云三中男篮逆转获胜后的欢呼流泪,篮球教会学生“个人闪光离不开集体支撑”。
针对“训练影响学习”的担忧,各校形成科学平衡机制:密云二中实行“积分制管理”,队员课堂表现、成绩波动与上场时间挂钩,在每晚7点后的免费晚餐时间,安排教师为队员补习;果园小学通过“考级制度”,将篮球技能与学业评价衔接,确保学生“打球不偏科”。
数据印证了成效:密云区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90.6%,篮球项目在体育中考中的满分率达90.5%,远超其他球类;多人凭借篮球特长考入清华、厦大等名校。很多学生即使未走专业道路,赛场上练就的抗压能力也成为他们大学深造或职场打拼时的优势。
文化赋能
从校园特色到区域认同
走进密云七小,七彩篮球伴着孩子们的笑声在球场上跳跃;密云三中的“篮球名人堂”里,历届队员的照片与事迹激励着学弟学妹;密云二中的32座北京市冠军奖杯诉说着辉煌——篮球已成为密云的“文化图腾”。
校园文化浸润让篮球融入日常。密云七小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别出心裁:数学课测量球筐高度,语文课写赛事报道,美术课设计联赛LOGO,连音乐课都在创编加油歌。密云三中的“我与篮球的故事”征文、摄影赛,收集到近千份作品。这种“全方位渗透”让不爱运动的学生也能找到参与感,由“小胖墩”们组成的“花式篮球队”,在CBA开幕式上表演运球绝技,收获了比胜利更珍贵的自信。
社会联动拓展让篮球突破校园边界。密云区教委联合区体育局开展篮球特色区创建,“夜战檀州”等品牌赛事吸引数千人参与;区融媒体中心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推送校园赛事集锦。更深远的是,篮球成为连接校家社的纽带:密云七小的家长篮球队与校队友谊赛、果园小学的“篮球嘉年华”亲子游戏,让“运动健康”的理念走进家庭。家长在协作中理解了“体育不是单方面要求孩子,而是家庭共同成长”。
精神传承赋予篮球更厚重的意义。密云二中邀请退役队员分享成长故事,诠释篮球精神;果园小学的“篮球小明星”文化墙,记录着普通队员的进步轨迹。这种传承让篮球超越运动——它是密云生态涵养区“三生教育”(生命、生态、生活)的鲜活载体,是培养“阳光、自信、坚韧”少年的有效路径。
“我们发展篮球,不仅是为了奖杯,更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在篮球中学会协作、懂得担当,成为终身运动者。”密云区教委主任杨福军说,持续擦亮篮球这张亮丽名片,也是推动北京“体育八条”以及“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落地、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引擎。
燕山南麓,潮白河畔,密云区正以小小的篮球为媒,书写着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
①密云三中“追梦”篮球冠军班级赛。
②我们胜利啦!密云区果园小学学生为场上队员助威。
本文图片均由密云区教委提供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2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