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是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内容,蕴含着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磅礴精神力量。新四军的抗战故事,凸显了伟大抗战精神,对学生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培养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铁军出征:在华中敌后战场的战略展开
1937年底,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大和街26号的灯光见证了新四军的诞生。这支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这支抗日劲旅,全军1.03万余人,在叶挺、项英等人的带领下,迅速完成战略集结。军部先驻汉口,后移南昌,再驻皖南岩寺,最后移驻泾县云岭。1938年5月,第四支队在高敬亭率领下,在皖中取得蒋家河口战斗的胜利。同年4月,粟裕指挥先遣支队挺进苏南敌后,于6月17日在韦岗首战告捷。随后,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相继进入江南敌后镇江等地,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创建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南北呼应的战略格局。
在华中敌后战场,新四军创造了平原游击战的经典战例。他们以民运工作为突破口,组织工人、农民等群众团体,构建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寇为巩固其占领区,对新四军及其根据地发动了残酷的“扫荡”、“蚕食”和“清乡”。1941年至1943年,日军在华中地区构筑竹篱笆封锁线,建立伪政权,进行“梳篦式清剿”。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严密封锁,新四军将士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在苏中地区,粟裕指挥部队采取“敌进我进”战术,跳出封锁圈,深入敌占区作战,取得反“扫荡”胜利;在苏南地区,谭震林等领导军民开展反“清乡”斗争,破击竹篱笆,镇压汉奸,坚守了敌后阵地。新四军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保存和发展了自己,不断积累作战经验、提升战斗力,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抗日力量的图谋。
1944年,新四军各部对日、伪军发起局部反攻。在苏中地区,粟裕指挥车桥战役,坚持攻坚与打援相结合,歼灭日、伪军近千人,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北、淮南地区之间的战略联系,揭开了华中敌后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在苏北地区,新四军第三师发起高沟、杨口战役,攻克重要据点。在淮北、淮南、皖江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频频出击,拔除日伪据点,收复大片国土。1945年春夏,新四军发起更猛烈的攻势作战,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8年全国抗战,新四军在极端艰苦复杂的条件下,浴血奋战于大江南北,由组建时的1.03万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31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等省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血火淬炼:新四军英雄群体的精神丰碑
新四军的辉煌战绩背后,矗立着一座座由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他们中有运筹帷幄的将领,有冲锋陷阵的士兵,有无私奉献的群众。正是这些英雄群体,共同熔铸了新四军的精神内核。
从北伐“铁军”独立团团长到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再到新四军军长,叶挺一生几经磨难,两度入党,却始终信仰不改。皖南事变后,他被辗转囚禁五年零两个月,在狱中写下著名的《囚歌》,展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皖南事变后,陈毅临危受命,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领导华中军民粉碎日伪“扫荡”、“蚕食”和“清乡”,巩固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彭雪枫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也是《拂晓报》创办人。他创建了骑兵团,设计的“雪枫刀”在战场上屡建奇功。1944年,彭雪枫在河南夏邑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37岁。毛泽东题写挽联“英名永存,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新四军的根基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心向新四军,以各种方式全力支援抗战。将领的智慧、士兵的鲜血、群众的奉献,共同孕育了新四军的精神风骨。
新时代传承:让钢铁军魂照亮复兴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四军的精神财富凸显出当代价值。
如今硝烟散尽,但丰碑上的铭文仍在生长。抗洪大堤上的迷彩方阵、扶贫路上的第一书记、实验室里的“红色工匠”……他们与新四军共享同一串精神密码——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当我们凝视这座精神丰碑,看到的不仅是历史书页中的英雄群像,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迸发的精神力量。它永远提醒着后人:真正的精神高地,永远在为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炮声早已远去,但新四军的精神却穿越时空,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基因。当广大青年学生因新四军将士的忠诚爱国而肃然,因军民鱼水情深的场景而泪目,因创新奋进而澎湃时,他们便会在内心深处完成一次精神淬火——把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体悟,转化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转化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奋斗出最美青春。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4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