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国际探索

发布时间:2025-09-04 作者:祝刚 吴怡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师通过增强现实屏幕为学生授课。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人工智能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驾驭智能技术革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纵观全球,多个国家近年来纷纷将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作为教育战略的核心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育路径。

  1 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是指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涵盖知识、技能、思维、应用和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

  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远超越单纯的技术操作能力,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将其界定为“教育者有效理解、使用、评价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支持教学与学习的能力”,具体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与态度、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赋能应用、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责任。2024年6月,数字承诺组织在其发布的报告《人工智能素养:理解、评估和使用新兴技术的框架》中认为,人工智能素养包括批判性地理解、评估、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和工具以及以安全、合乎道德的方式参与日益数字化的世界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具有多重战略性价值。对国家而言,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关乎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教育体系的关键支柱。在教学层面,人工智能能够助力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提供实时反馈、自动化管理任务,使教师从烦琐重复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解放,聚焦于更高价值的教学创新和情感互动。欧盟发起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作为优先事项,支持成员国合作开发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并通过“教师自拍”等工具帮助教师评估自身数字能力。在学生层面,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教师更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和负责任使用技术的态度,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契机。

  2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多元模式

  近年来,世界各国正积极探索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注重政策引导和标准制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和《K-12人工智能课程图谱:政府认可的人工智能课程》,明确教师需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及参与知识创造的能力,推动各国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师资标准。经合组织通过“未来的教育与技能2030”项目,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演变,并在2025年6月发布了《经合组织人工智能能力指标介绍》报告。围绕提出的九大核心能力指标,经合组织建议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需适应人工智能变革,重点培养“人工智能素养”。德国通过政府资助数字化基础设施,通过开发“自适应智能系统”等教育人工智能模型,将人工智能纳入职前与在职教师培训体系,综合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韩国制定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具体指标,涵盖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专业参与能力,通过实践手册和培训支持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

  构建课程和培训体系。在基础教育层面,芬兰的国家课程要求学校教授编程、数字技能和批判性媒体素养,并越来越多地融入人工智能概念。教师既要教授学生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技术伦理反思。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将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纳入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阶段,培养教师编程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通过研讨会、讲座、在线课程等形式,帮助教师更新人工智能知识。2023年3月,韩国教育部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课件集成、开发电子教材、实时数据收集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技能。爱沙尼亚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发,积极为学校和教师开发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指南。此外,还通过国家项目Proge Tiger推动数字技术如编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进入学校课程,并为相关教师提供课程培训。

  提供资源和平台支持。关于开放教育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共享开放式教育资源”数据库,提供课程评估、教学方法等资源,供教师自主学习。芬兰开发并推出面向教育者的“人工智能要素”免费在线课程,旨在帮助教师理解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加拿大通过“加拿大代码”计划资助非营利组织培训教师并指导青少年掌握编程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能。教育工作者可免费获得各类数字技能培训。英国教育捐赠基金会研究并发布关于如何有效使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教育技术指南,为教师的实践提供基于实证经验的指导。在企业合作方面,微软、谷歌等互联网企业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培训课程,如“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等,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技能。

  强化伦理和安全教育。关于伦理意识培养,不少国家强调教师需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技术。欧盟在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发起面向教师的人工智能培训项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伦理、课堂应用和批判性反思。2023年10月,澳大利亚教育部发布《澳大利亚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框架》,致力于指导教师以负责任且合乎道德的方式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学生、学校和社会受益。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框架,指导教师如何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并与学生讨论人工智能的偏见、公平性和透明度等问题。

  3 国外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行动趋势

  综上观之,国外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探索行动呈现五大趋势。

  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并重。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门等领衔制定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相关的行动计划、标准、指南和应用场景等文件,基层创新提供不同区域、学校教师使用人工智能的鲜活案例,驱动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同时,政府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行动,由政府主导,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发教师人工智能资源和平台。

  二是系统性支持取代一次性培训。多个国家不仅仅为教师提供一次性培训,更将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和提升贯穿教师职前培养、资格认证、在职培训和持续专业发展全周期,并借助平台资源和社区支持,配套提供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课程资源、教学辅导和学习社群。

  三是从技术工具使用转变为教学法重塑。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不断更新迭代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指标,坚持“教学法优先”,而非“技术优先”,不仅关注教师如何使用某个人工智能软件,更关注教师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教学、变革评估方式、优化教学设计等,使教育教学从“教师中心”回归“学生中心”,让教师专注于创造性育人。

  四是技术伦理素养成为核心素养。欧盟国家已经意识到培养教师自身技术伦理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教师需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技术。而且,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经变得与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此外,国外还注重建立伦理安全监管制度,规范教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行为,确保技术应用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

  五是全球合作与本地实践相结合。国际组织在制定全球标准、促进跨国交流、提供资源与平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等全球框架下,各国正根据自身文化、教育体系和发展需求,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本地化实践创新,如爱沙尼亚推进全系统数字化转型,新加坡建立统筹规划和高效执行机制,芬兰实施以人为本、信任导向的模式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祝刚系该部副教授。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2025ECNU-WLJC005]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4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