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促进学生价值形塑与思维发展

——天津市岳阳道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5-09-08 作者:丰向日 褚新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以“融天下大慧,育未来栋才”办学理念为指导,提出“尚品、硕学、卓能、强体、崇劳”校本化培养目标,以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为主题,以学生的价值形成和思维发展规律为基点,以问题解决与文化浸润为路径,构建贯通小学六年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

  以文化为课程主题

  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主要以知识结构为体系组织课程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是以多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程内容的组织需打破学科壁垒,突破学科本位的结构方式。学校基于文化的情境性、生成性、价值性等特点,以学生成长为目标,选择能够连接过去与未来、覆盖时空维度的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作为课程主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风俗习惯、传统技艺、伦理道德等背后的科学原理、人文精神值得体验、感受、探究。科技文化指向未来,渗透在生活中,不仅强调理性、实证、创新,也包含着对科技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城市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当下生活的舞台,更是未来发展的蓝图,涉及物质环境、精神风貌、行为方式等多个层面。三种文化相互关联,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学校以文化为纽带,先后开发了“时序物语,节气解码”“大馆小巷,津彩无限”“四芯八核,科创未来”等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时序物语,节气解码”围绕二十四节气之源、诗、测、食、风、影、农、韵、跃、绘等维度,形成贯通所有年级的序列化课程。“大馆小巷,津彩无限”聚焦天津民俗、天津名人、天津交通、天津建筑、天津美食、天津百戏六大领域,即六大场馆主题,并设置了36个不同的小专项,即36条巷子,如在天津百戏馆设置了相声、评剧、京剧、快板、京韵大鼓、评书、戏法等。通过这些文化载体与具象的文化活动,让课程的学习有路可循。

  以学生为课程出发点

  以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不能只把文化作为学习对象、作为知识进行传授,更不能陷入“博物馆式教育”陷阱。如果说文化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之纬,学生则为课程之经。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让学生围绕文化主题去探究,促进其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发展。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基于主题设置以真实问题为驱动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浸润于文化之中,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文化理解、审美品位、思维能力、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主题引领—任务驱动—实践探究—展示评估—生活延伸”的跨学科课程样态,建构了主题研讨课、小组探究课、阶段汇报课、反思提升课、展示评估课、生活实践课等多种课型。

  学校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价值形成规律,构建了目标进阶、学段递进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低年段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任务设计聚焦身体性认知;中年段学生思维逐渐从具体向抽象过渡,任务设计侧重具象化探究;高年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提升,任务设计强化抽象化知识迁移。

  以双核为课程目标

  学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关注学生的成长,以价值形塑与思维发展“双核”为课程目标,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还强化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坚韧性、合作性等的培育,思维进阶与价值升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深度耦合。以“桥梁巷子”课程为例,学生以海河上不同的桥梁为线索,了解每一座桥的人文特点、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历史沿革、主要功能等,他们通过搜索文献、实地走访、搭建模型等方式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设计绘制、彩泥制作等多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桥梁的历史、城市的历史和桥梁的建筑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创造精神。

  为了实现“双核”目标,学校建构了“知识网络建构—思维意识养成—综合能力运用—情感认知培育—社会责任塑造”五维递进式评价标准,形成覆盖认知进阶与价值培育的全链条评价;搭建“班级—年级—校级—家庭—社区”多元评价场域,融入“学生自评+教师导评+家长参评+专家诊评+社会验评”多方协同评价主体;采用“选题论证—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成果推荐”项目验收式与主题展评式双轨并进方式,全程观测学生学习发展的轨迹。

  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开设,对学校管理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学校破除学科壁垒,建立了课程中心、科研中心、信息中心、学生成长服务中心“四中心”联动机制。课程中心负责课程的规划研发,提供年级实施方案与指导。科研中心负责学术指引,引领教师聚焦实施问题,开展探索研究。信息中心主要从数智赋能、平台建设、数据分析上给予支持。学生成长服务中心联动家长、行业精英等社会人士,协同社区、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场域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作者丰向日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褚新红系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8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