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三维”推进高职文化育人有效落地

发布时间:2025-09-09 作者:李铭辉 朱玉婷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实践融合性和产业适配性。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需求的深刻变化,以及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推进文化育人也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制度惯性与创新需求的张力、资源分散与协同要求的矛盾、评价单一与复合目标的落差。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探索,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评价机制等维度出发,通过系统性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文化育人的有效落地。

  顶层设计:

  立足类型定位构建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机制创新,必须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定位,通过系统性顶层设计,实现文化育人从边缘辅助到核心要素的转变。顶层设计作为统领全局的战略规划,必须立足整体,从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出发,构建兼具稳定性与适应性的文化育人制度框架。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应充分发挥学校章程的指挥棒作用,在其中明确将文化育人纳入人才培养的核心维度。同时,对于学校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要力争从发展战略、目标等出发,明确文化育人机制的格局与体系,从而高屋建瓴,将文化育人写入顶层设计。通过将文化育人深度嵌入学校顶层设计的制度性安排,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碎片化、表面化问题,为后续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

  “机构+课程+师资”协同联动

  当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形式与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但要真正落实还需突破传统制度框架的局限,构建“机构+课程+师资”协同联动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从实体机构层面整合优化,打造产教融合的文化育人共同体。一方面,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梳理现有文化育人机构现状,删繁就简,整合资源。例如,与文化育人相关的各类机构可整合为一个平台,同时成立文化育人工作小组,由校领导统筹指挥,指定牵头院系与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机构设置。另一方面,在整合校内资源基础上,向外拓展,成立由学校、企业、文化机构等组成的“文化育人指导委员会”,形成三方合力。其中,学校负责文化育人的基础工作,企业提供需求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文化机构提供资源,助力学校文化氛围的打造。

  二是改革文化育人工作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与结构。高职院校应围绕文化育人,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明确领导机制、时间步骤、师资组建、经费保障、评价方式与方法等细节,并通过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课程与美育课程资源,调整不同类型课程占比与上课形式,打造具有类型教育特色的文化育人课程矩阵。文化基础层面,开发“职业文化素养”等通识课程,将工匠精神、职业伦理、职业道德等要素转化为可测量的能力指标;专业融合层面,实施“专业+文化”课程改造,如园林设计专业开设“中国古典美学原典导读”课程等。

  三是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强化职业教育特色保障体系。首先,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师资团队的专业组成,合理组建来自思政、党建、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美育等不同专业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校内师资团队。其次,补充行业导师与文化导师。前者可邀请相关企业的主管或技术能手,后者可聘请非遗传承人、书法名家等文化行业翘楚。再次,应给予师资团队包括但不限于经费支持、职称晋升、考核评价体系等制度保障。

  评价机制:

  重视外部评价凸显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评价机制是影响文化育人工作深化、优化、改善的关键,既要凸显产教融合特色,又要保持动态评价,与时俱进。

  首先,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的多元评价共同体。其中,学校评价是内部评价,企业与社会评价是外部评价。学校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文化课程学习成效,企业立足实际需要评价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社会评价重在观察毕业生的职业口碑与综合素养。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的文化育人评价多重校内评价而忽视校外评价,职业教育本就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直接,因此,集“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为一体的人才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后,社会对其评价也是衡量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指标。

  其次,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对文化育人成果的评价不在于具体的分数,鼓励综合运用各类评价方式与方法。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部门可通过建立“成长档案”的方式记录学生参与文化育人的全过程,也可通过作业展览、文艺创作实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

  再次,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师生参与文化育人的“成绩”与评价结果不能流于表面,仅“归档保存”,而要重视评价结果并反哺教学。一是将评价结果形成反思总结方案,用于优化文化育人工作方案,为日后政策调整提供现实依据;二是以鼓励机制为导向,将评价结果与绩效、资源分配、职称晋升等挂钩,以鼓励教师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继续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三是采取案例推广模式,将文化育人的重要成果编成案例集推广。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本文系中华职业教育社重点规划课题[ZJS2025ZD13]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9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