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高校德育工作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价值引领,创新打造“双百”德育课堂,通过“百个特色德育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百小时德育实践”的躬行体验,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德育新模式。
构建“四类课堂”,画好育人“同心圆”
学校精心设计“立德、正德、尚德、宏德”四类课堂,逐层递进,打造德育“同心圆”,促进高校德育实现校内校外同构共建。
立德课堂——思政引领,培根铸魂。校党委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特色,打造“一院一课”“一课一品”的课程思政品牌,让价值引领融入专业学习。正德课堂——大德浸润,涵养正气。依托“正德大讲堂”,邀请党史专家讲述红色故事,邀请道德模范分享人生感悟,邀请优秀校友交流成长经历,用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尚德课堂——青春闪耀,自我教育。强调青年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校团委开设“青春尚德”广播栏目,搭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平台。宏德课堂——知行合一,勇于担当。将德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突出知行合一,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服务城乡社区中涵养责任担当。
拓展“八个维度”,打造多元“实践场”
课堂学习之外,学院从“听、说、读、访、创、演、辩、践”八个维度丰富实践场景,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学校通过“德育大讲堂”等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先进典型、优秀师生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开展红色电影配音大赛、“前行的力量”演讲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声音传递情感、用故事传承精神;依托喜马拉雅“青春尚德”栏目,组织学生朗读先进模范事迹;开展“对话榜样”主题活动,组织学生与校内外道德楷模及地方先进人物进行面对面交流访谈;结合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组织学生开展德育主题创作实践;立足丹阳“诚信之乡”的文化底蕴,组织学生创排诚信主题话剧;通过沙龙、论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道德现象进行讨论;组织学生成为校外红色文化资源的讲解者、弱势群体的帮扶者、城市创建的劳动者,进而成为崇高道德风尚的领跑者。
形成“三导合力”,畅通育人全渠道
学校深化“双百”德育课堂建设,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三导”并举,推动德育课堂内涵式发展。
在网络思想引导上,占领阵地,把好导向。强化网络舆情监测,筑牢校园新媒体阵地。助力学校思政工作者更好运用网络阵地和网络话语开展思政教育与危机处理,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在学业发展指导上,深耕资源,过程导控。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组织各专业教师着力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重点建设示范性课程思政项目与精品微课资源,强化教学过程动态管理与学业发展指导实效,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在心理健康疏导上,把握动态,精准施策。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心理育人体系,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困扰,通过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有效消除潜在的心理风险,护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双百”德育课堂新模式,探索了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新路径,彰显了地方高校在“三全育人”实践中的积极作为:以课堂体系化建设为依托,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以多维度实践为抓手,引导学生在亲力亲为中内化品格;以“网络—学业—心理”三方面协同为支撑,形成全链条、全过程育人格局。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德育改革创新,推动德育与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0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