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破窗效应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本报记者王家源整理 来源:中国教育报

  1982年,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在《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首次完整阐述破窗效应。这一理论的核心逻辑是,若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被打破后未及时修复,其他窗户会更快被破坏,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秩序混乱。也就是说,小漏洞会传递“规则可被漠视”的暗示,最终导致整体环境失控。这一理论对中小学管理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学校中的小问题若不及时干预,极易演变为影响校风、学风的大隐患。

  首先,补“窗”要及时。中小学日常管理中的“破窗”往往不是重大违规。比如,走廊地面上一片纸屑长期未清理、个别学生上课小声说话未及时提醒、教室门窗轻微损坏迟迟没得到修理……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小漏洞,容易向全体师生传递出“规则可以变通、细节无需在意”的信号。这要求管理者建立“微小问题响应机制”,通过值周教师巡查、学生干部反馈等,主动发现“第一扇破窗”,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同时明确“补窗”责任,及时修复问题,让师生感受到“规则始终在线”。

  巩固“窗框”需提前。这里的“窗框”就是学校的规矩和风气,不想让窗户轻易被打破,就得先把“窗框”扎牢。规矩不能说得模模糊糊,得细化成可执行、可监督的具体标准,而且要一视同仁,避免对部分学生宽松、对部分学生严格,防止因双重标准而催生更多的“破窗”行为。学校风气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可从德育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等点滴做起,让维护秩序从被动遵守变为师生的主动选择和共识。

  同时,“补窗”亦是育人的重要契机。学校管理的核心是育人,当出现违规或问题时,不能只是纠正错误,更要将其转化为引导学生成长的教育过程。管理者要跳出简单批评、惩罚的思维模式,而是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理解错误背后的影响。比如面对抄袭作业现象,不是单纯批评涉事学生,而是以“诚信”为主题开展班会,让全体学生思考规则与责任。如此,“补窗”不再是单纯的问题整改,而成为学生成长中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本报记者王家源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