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校长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涂元玲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在开展趣味运动。通讯员 谭云俸 摄

  当前,有不少校长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却难以解决,如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场地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等,给校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实和有效领导带来了障碍。上述困难的存在固然有其客观原因,但是与校长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工作的误区也有一定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一部分

  校长的领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思想认识上。现实中,校长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校长将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工作中相对独立的部分。这背后,是有些校长缺乏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视角,去思考如何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带领教师有效开展相关工作的意识。例如,有的学校虽然在办学理念或育人目标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但校长未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反而将心理健康归为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之外相对独立的方面。

  二是部分校长将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混为一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心理发展存在问题的学生,忽略对全体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意识、有计划培养。例如,面向所有学生的激发积极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构建友善的人际关系等内容常被忽视。

  三是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依赖专职教师,认为只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略了其他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价值。例如,忽略学科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中的作用,也忽视班主任在营造班级氛围、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中的作用。若校长不带领全体教师自觉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容易导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

  四是有的校长重视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忽略了制度建设、人际关系和学校环境等“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有关积分评价制度过于强调外部激励和学生间的比较,忽略了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关注学生个体努力和自我进步的内容,影响了学生自信心的发展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定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素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且居于基础性地位,应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和校风校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与积极乐观等心理健康素养,本身就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定位并非面向有心理疾病或问题的学生,其更基础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从功能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预防、矫正和发展等不同类型。从具体形式上看,它既包括专门的心理课与活动,也需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应对自卑、消极被动、人际交往障碍、学业焦虑等问题时,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学科教学等日常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日常工作同样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素养,增强心理安全感、归属感与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以及调节学习情绪。

  因此,校长既要重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作用,又要提升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发挥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贴近学生的优势,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以满足学生日常心理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班级管理有成效的教师,他们的工作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校长要重点挖掘并发挥这些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同时,校长还要认识到,学校制度建设与实施、活动开展、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对师生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功能分区合理、安全舒适、温馨美观的校园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机会的校园活动,这些隐性要素,都能有效增强学生在学校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激活校内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校长在思想层面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恰当认知后,若要更有效地领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从以下具体方面推进实施:

  一是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学校理念相整合。校长可带领学校干部与教师挖掘、丰富、深化和凸显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充实其具体内容,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面向家长进行宣讲,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家校的共识。

  二是依托“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是在实践中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地的重要抓手。当前,“五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融合多聚集在内容的挖掘上,如语文课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和表达、历史课中的人物挫折应对分析、体育课中的心理韧性提升等。但实际上,除内容层面外,此前提到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绪调节、学习策略指导等,对学生心理发展同样重要。校长要引导教师深入认识这些维度,除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还要将上述工作纳入“心理健康融合课程”的范畴,将此类工作转化为有意识、有计划的常态化实践,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缓解学业焦虑、改善厌学情绪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建设协同发展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校长可安排主管干部牵头,联合心理教师分析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再联合教学干部、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精准策划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与教研,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另一方面,校长要注重“关键教师”的经验挖掘。可安排心理教师与优秀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合作,提炼其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充分激活校内已有资源,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贴合本校实际情况,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自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是建设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涉及方方面面,校长可结合本校实际,从服务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在优化“隐性课程”方面有针对性地总结现有经验、优化不足。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增强学生在校园中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助力学生构建志同道合、友善互助的同伴关系,提升其团队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心态,让学生切实感知校园生活的愉悦与幸福。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学科创新平台“小学生自我发展教育”和“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提升实训”的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