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倾洒在土壤上的一抹阳光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本报记者 曹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师者小像:崔晓阳,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土壤学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夏季的密林里,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土壤学教师、森林土壤学科带头人崔晓阳,正蹲在土壤剖面坑里示范取样和拍照。这一蹲就是三个多小时。

  站起来时,崔晓阳一个踉跄,身边的学生眼疾手快,扶住了他:“崔老师,您腰有伤,休息一会儿吧。”

  崔晓阳摆了摆手,又带着学生朝下一个取样点走去。

  风餐露宿、蚊虫叮咬、摔跤打滑……在野外教学、科研工作中,崔晓阳总是一身迷彩服、一双布胶鞋,一年有大半年时间在林区,白天出野外,晚上做科研,他的足迹遍布了东北地区的山山水水,也把论文写在了广阔无垠的黑土地上。

  有一次,崔晓阳带领学生去帽儿山采集土壤标本,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整个人都从山上摔下去了,正好被下面的一棵树顶住腰,当时眼前一片黑,连气都喘不上来……

  这样的野外经历,对于崔晓阳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作为林业人,必须深入林区去认识、探索,在教室里纸上谈兵绝对不行。”为了完成全国森林土壤典型调查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崔晓阳作为东北片区负责人和黑龙江省首席专家,走遍了北起黑龙江之畔、南至长白山之巅的广袤林区,采回了6000余份土壤样本。“虽然很累,但是我们揭示了寒温带、温带森林土壤的特征,了解了寒温带冻土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掌握了不同林型的土壤固碳潜力,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基础数据。”

  前期的林间作业,崔晓阳身先士卒、不辞辛苦,实验室中的数据分析他更是严谨求实、以身作则。

  “导师在做,学生在看,导师的学术道德、学术水平、科研态度、科研思维,甚至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也影响着后人对你的评价。”崔晓阳的学生一直记得,崔晓阳时常叮嘱他们,不成熟的方法、不准确的数据、不可靠的结果决不发表,决不能追求SCI论文数量化考核机制下的短期利益。

  作为森林土壤学学科带头人,崔晓阳的目光不局限于眼前的成就,更着眼于学科未来与长远的发展,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崔晓阳曾经的学生张韫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前夜,崔晓阳彻夜未眠,为自己修改文稿。“这是你第一次申请基金项目,再忙我都会把你的本子看完。”而此时,崔晓阳已经好几个夜晚没有好好睡过觉了。

  “崔教授不仅是我学习上的导师、工作上的良师,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和抚育人。”张韫说,从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到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从校教改项目到省科学规划项目,从校教学成果奖到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从校重点课程立项到国家一流课程申报……每一个过程都有崔晓阳的精心指导。如今,张韫已成长为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年2月至3月份,都有十几位来自校内外的青年教师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等事宜向崔晓阳请教,他总是毫不吝啬提供帮助,无私分享自己的经验。十多年来,仅东北林业大学受崔晓阳指导过的青年教师就有30余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我研究土壤,也热爱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没有哪种自然体如土壤那样,位居底层,却能孕育万物。”在崔晓阳看来,师者也当如土壤,在岁月更迭中默默奉献,对教书育人之爱深沉绵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6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