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虚拟主角与叙事张力

科学家故事的创新书写

发布时间:2025-09-24 作者:柳伟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影响中国的古代科学巨匠》 葛冰 著 作家出版社

  在儿童文学领域,如何将厚重的科学史、硬核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乐于阅读的故事,始终是创作者面临的挑战。作家葛冰的系列作品《影响中国的古代科学巨匠》提供了一种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这一系列作品分为发明家篇、建筑家篇、医学家篇、天文学家篇和科学巨著篇,共计23则文字凝练、情节生动的短篇小说。他摒弃了传统人物小传的书写方式,转而采用独特的叙事策略,将科学家故事讲得更加娓娓动听。

  通览全书,作者葛冰最富新意之处在于,他始终没有将镜头全部对准科学家,更没有让他们大声独白,而是精心设计了一批虚拟主角,让他们带领小读者理解科学家。在《一个厨子的奇遇》中,名厨沈一勺被强盗掳走,却意外发现对方保存蔬菜的秘法来自太守贾思勰,从而引出《齐民要术》的农业智慧;《道士拜师记》中小道士刘端正迷信丹药导致面瘫,得李时珍救治而痊愈,又见证了神医悬壶济世并著述《本草纲目》;《士卒从军记》里武士郝勇,在军营中逐渐理解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的民生情怀;《粮库迷案》中查案受阻的粮官钱勇,最终在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中找到破解贪污案的关键。这些虚构人物如同导游,带着小读者穿越到历史现场,于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巨匠们不再是教科书里的单调肖像,而是解决问题的智者、关怀民生的仁者,而抽象的科学精神也因此被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经验。

  这些“叙事代理人”给叙事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于史书上对科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往往语焉不详,或者缺乏故事所需的起承转合,这给儿童文学创作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葛冰借用虚拟主角,就可以不再拘泥于科学家们的生平小传,而是以代理人为主角,大胆、自由地设计了一条虚构的、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线,同时将科学家及科学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当中巧妙运用悬念、好奇与意外三种叙事机制,向读者做出揭示真相或告知结局的承诺,但并非马上兑现,使他们产生对情节发展的期待,并且一直维持到阐释旅程的结束,从而构建起扣人心弦的阅读张力,以契合儿童读者的认知与情感需求。

  其一,悬念。悬念紧扣人物命运或核心目标,遵循线性时间顺序,引发读者对“后来怎样”的持续追问。比如在《铸剑师传奇》中,小铸剑师汤云峰怀揣家传“子母剑”进京,却因出身低微屡遭羞辱,那他怎样才能实现父亲嘱托,成为天下第一铸剑师呢?这个核心悬念驱动了整体的叙事。在名剑赏鉴大会上,他孤注一掷,宣称持有“上古第四剑”,悬念推向高潮:他能获得权威蔡伦的认可吗?随着蔡伦点破剑身瑕疵却又破格录用,人物命运发生关键转折,初始悬念得以缓解,而在造纸情节中,蔡伦命汤云峰监制神秘物品——纸,其“推销手段”更成为新悬念。

  其二,好奇。所谓好奇,又可称为谜团、悬疑,其机制是以“结果”为起点,驱动读者去逆向追寻原因和真相,它的叙事动力在于填补关键信息差。比如《指南针的发明》开篇就出现了怪事,叶子闭门与指南车“小木人”对话,声称听见了亡父的声音,瞬间引发读者好奇。叙事随后就回溯原因,父亲海腾因导航失误葬身大海,还被诬勾结海盗,所以叶子怪异的言行是为了调查父亲蒙冤真相——她通过《梦溪笔谈》的磁针实验,发现表叔海涛身上藏有扰乱磁场的“斗棋”,从而揭穿其勾结海盗、陷害父亲的阴谋,至此所有伏笔收束,张力在真相大白时释放。

  其三,意外。在小说中,“意外”来自接受者对叙述语境预测的失败,它会出现在叙事的任何位置,并伴随着短暂的情绪:惊讶、恐惧、疑惑。在《飞天奇人》中,盗匪首领“雁荡飞天”伪装艺人笑飞潜入万户山庄,读者预期他们会围绕“火药配方争夺战”展开,然而万户耗尽火药并不是研制武器,而是捆绑四十七支火箭想要飞天探月。这一意外彻底颠覆叙事走向,将阴谋故事升华为探索苍穹的人类壮举。在《一个厨子的奇遇》中,沈一勺以秘制调料“百香醉”闻名,据说它十分神奇,能余香绕口三日不绝,却被贾思勰指出其中含有“曼陀罗”,能让人慢性中毒。这个意外一方面让读者惊讶,同时也凸显出贾思勰的严谨科学精神。

  葛冰笔下的三种叙事张力机制常常融合使用,比如《寻找木钟馗》中狄新对《梦溪笔谈》的探索、对“书卷秘密”的好奇贯穿始终,“化石非神龙”的真相意外颠覆迷信,而小黑胡须家族故事的最终揭晓则解开了悬念。在这样的故事设计中,科学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成为叙事网络中最活跃的元素,这对于儿童读者是极具吸引力的,也是非常符合科学普及读物本质性要求的。

  总之,在这套系列作品的创作中,葛冰为如何向儿童讲述中华科技文明提供了充满启示的范本。他让典籍中的科学知识脱离教科书的桎梏,在厨子的奇遇、捕快的追踪、药童的寻觅、卖艺者的成长这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故事里重新扎根。于是,中国古代科学巨匠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可亲可感的引路人;科学知识也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破解生活谜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活水源头。

  (作者系中国计量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4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