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扶壶,右手执杯,茶汤红浓透亮,茶香混着山风漫过校园。”在广西苍梧县六堡镇中心校的“童心茶韵”课堂上,学生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学习茶艺。近年来,梧州市教育局立足地方特色,将六堡茶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文化育人+产业赋能”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课程浸润:让乡土文化扎根课堂土壤
作为梧州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六堡茶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梧州市教育局以“文化传承筑基乡村振兴”为核心理念,推动六堡茶走进中小学课堂,构建起覆盖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
依托“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的地域优势,苍梧县六堡镇中心校教师吴海莲历时三年打磨“童心茶韵”校本课程,将茶艺、茶礼、茶道与语文、美术、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学校打造的“茗师育苗”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种茶、管茶、采茶、制茶的全过程体验中,把课本知识转化为沾满泥土的实践技能。该校因此获评广西未成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入选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案例。
龙圩第一实验小学创新构建“专业培训—教师传授—家校共育”茶文化传承体系,在课后服务中开设系列茶艺课程,通过聘请专业茶艺师培训教师、开展常态化教学、家长参与亲子茶礼活动等方式,形成“一户懂茶、全村传习”的文化辐射效应,让茶香从校园延伸至农家院落。
梧州职业学院则打破校园边界,依托乡村产业振兴学院,将六堡茶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开设茶艺选修课、建设非遗技艺工坊,联合茶企开发“茶旅融合”“六堡茶创意饮品开发”等特色课程,着力培养既掌握传统技艺又具备市场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储备后备力量。
协同共育:构建政校企联动的传承生态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与文化双轮驱动。梧州市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为纽带,创新组建“六堡茶产教联合体”,联动10个政府部门、14所大中专院校(覆盖在校生6万余人)、14家龙头茶企,构建起“政校企共融共建”的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当地企业主动开放茶园、茶厂作为实践教育基地,一年来接待800余名学生开展研学实践。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历茶叶采摘、杀青、揉捻、渥堆等传统工艺环节,在实践中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
院校与茶企深度开展课程共建、师资共享。梧州职业学院与广西三鹤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六堡茶加工技术”“茶艺服务与管理”等核心课程,邀请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带徒传艺。梧州二职、苍梧中专因此获评自治区茶文化传承重点校,通过“1+X”证书制度试点,推动茶艺师、评茶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返乡创业就业奠定基础。
政府层面则推动“六堡茶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落地见效,将文化传承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完善经费保障与政策支持。通过设立专项经费、优化师资培训机制、搭建展示交流平台等举措,为学校开展特色教育、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解除后顾之忧,形成“学校敢投入、企业愿参与、学生能受益”的良性循环。
赋能振兴:释放文化育人的产业动能
梧州职业学院2023届毕业生小李回到六堡镇创办电商工作室,运用在校习得的茶叶营销知识,帮助村民通过直播带货销售茶叶,实现了“学得一身技,带富一村人”的理想。
一片茶叶串起校园、乡村与市场,在文化传承中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梧州市各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六堡茶焕发新活力。文化路小学举办“茶韵飘香传文化”主题活动,学生演绎采茶舞、吟诵《传颂六堡茶》,让“茶山书院”的历史底蕴在校园重现;梧州职业学院打造六堡茶文化博物馆,学生讲解员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名片”,年均接待访客逾万人次,推动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互联网+茶文化”教学模式催生创新成果。苍梧县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为家乡茶叶设计的“茶韵六堡”系列包装,深受群众喜爱;梧州高中学生拍摄的六堡茶制作技艺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超300万次,助力乡土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彰显了文化传承对产业发展的强劲带动作用。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6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