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假期,该“弯道超车”还是“停靠加油”?

发布时间:2025-09-28 作者:刘华蓉 来源:中国教育报

  那些奠定孩子人生幸福底色的体验和经历,才是假期最重要的价值。与其上补习班打知识基础,不如让孩子利用假期“停靠加油”,去看、去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一位家长朋友告诉我:孩子暑假没怎么休息,“上学期成绩不怎么好,假期上了好几个培训班,希望这学期成绩能赶上来”。

  另一位家长朋友晚上9点多发微信说:孩子这会儿正赶作业呢。“假期去外地玩儿了,走哪儿都带着作业,但一点没做,明天要开学了,才想起赶作业。”

  国庆节又要到了。孩子的假期该怎么过,是一个不断引发家长讨论的老话题。有人鼓励“暑假是实现弯道超车的良机”,也有人坚持“假期就该让孩子真正放假”。

  上面这两位都是小学生家长,第一位家长寄希望于孩子趁别人休息时加紧学习,实现“弯道超车”。这样做的家长不少,但是大家都抢跑、补习,“超车”也不容易实现。假期、假期,孩子却在继续上补习班,甚至比每天上学还累,假期也就变“假”了。

  第二位家长的烦恼同样普遍:本想让孩子假期放松,可是孩子光顾着玩儿、开学前熬夜赶作业的情况,又很容易让家长的初心动摇。曾有中学生家长向我诉苦,很后悔在孩子小学阶段太放松了,中学来不及补了。

  小学是为中学打基础的,这没错。但并不意味着小学阶段就要多学、苦学,不要以为让孩子整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成天在学习就是为了孩子好。小学生家长更需要关心的是,怎么帮孩子形成习惯、激发兴趣。与其上补习班打知识基础,不如让孩子利用假期“停靠加油”,打好性格发展、热爱生活的基础。我们该怎么看待假期?想给家长提4点建议:

  一是要允许孩子在假期多休息,让他们美美地睡好、吃好,痛痛快快地玩儿好。这才是假期的本意。我们小时候特别盼望放假,因为那是真假期,现在很多孩子对放假无感,因为假期是假的:学校放假了,家里不给“放假”。

  幸福的一生需要具有发现和感受乐趣的能力。让小孩子对假期充满期待,觉得好玩儿、有意思,他才会慢慢感受到生活有光、有暖、有滋味、有乐趣。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精神上“皮实”一点儿,不要那么脆弱,少出现心理疾病,假期里就要让他们美美地放松、痛痛快快地玩儿好。

  家长工作之余尚且要休息,更何况孩子呢。教育不是要塞满孩子所有的时间,而是要留给孩子成长的缝隙,要有适当“留白”。

  二是尽量给孩子多开几扇“窗”,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假期,要带孩子走出校园、家庭,走出自己熟悉的身边环境。可以带孩子出门旅行,开阔视野,也可以走走亲戚,让孩子了解不同家庭不一样的生活,结识更多小伙伴,也很好;或者去附近的集市、公园转一转,也可以带孩子去爬山、看水。有个孩子和妈妈回到了乡下老家,帮助干了农活儿,认识了不少动植物,交到了新朋友,还去参观了乡下小伙伴的村校——这样的经历,何其珍贵。

  孩子们是在一点点了解世界中慢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关着门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开“窗”,让孩子看到世界之大、感受到世界之美,他才会真正爱上这个世界。

  三是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小孩子有很多爱好,但平时要上学,没有时间做。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名四年级小朋友,暑假用AI制作了一部科幻“大片”,尽管只有短短的七八分钟时长,但其想象力和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惊叹。孩子妈妈说,他整个暑假乐此不疲,自学AI、自编故事,常常连大人喊吃饭都听不见。

  假期,是孩子培育好奇心、创造力和兴趣爱好的好时机。很多家长很苦恼,觉得孩子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赛道,其实,只要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做着做着,孩子擅长什么就表现出来了,适合他的赛道也就出现了。

  四是利用假期进一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幼儿园、小学阶段是父母与孩子最容易建立亲密感情的阶段,值得每位家长珍惜。假期增加了家长与孩子的共处时间,在陪伴中,家长也不断面对新挑战:孩子玩游戏、不爱读书、不写作业……怎么体现信任、尊重与支持?要孩子读书,家长自己读不读?要孩子放下电子产品,家长自己能不能放下?假期,正是家长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好机会。

  有学者提出,对孩子而言,“PDF时间”(playtime、downtime、familytime)最重要,分别指玩耍、发呆、家庭时间,假期正好可以给孩子多多的“PDF时间”,让孩子从在校学习的节奏中跳出来,歇一歇、缓一缓,变一变节奏,这就是“停靠加油”。经历了“停靠加油”的孩子,后劲足、自我规划和发展能力强,未来的发展会更好。那些奠定孩子人生幸福底色的体验和经历,才是假期最重要的价值。

  (作者系本报编审)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8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