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近年来有一些对于家庭教育的认识误区,让家庭教育的本质、功能在喧嚣中被模糊甚至被扭曲,也让部分家长陷入方向性迷茫和焦虑。这些误区,不仅令家长身心俱疲,也从根本上偏离了教育的真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与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迷思,我们需要有警醒和反思,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倡导一种更贴近教育本质、尊重生命规律、回归家庭本位的实践路径。唯有解构迷思,回归本源,家庭教育方能卸下不可承受之重,复归其应有的从容、温度与力量,真正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沃土。
教育“万能论”让家庭教育变得沉重
常常听到“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等论断。然而,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时代以及个体生命力量共同作用的复杂生态系统。将孩子的一切成败都归因于家庭教育,不仅无限放大了父母的责任与焦虑,更遮蔽了其他影响因子的作用。过度强调单一因素,容易忽视孩子个人禀赋、学校教育的专业力量、同伴群体的深刻影响、社会文化的塑造以及孩子的个人能动性等。
这种“万能论”的沉重枷锁,剥夺了家庭教育应有的从容与温度。家庭是核心,但绝非孤岛。过度夸大其作用,实则是简化了人类成长的复杂性。教育的真谛在于守护可能性,而非掌控确定性。家长应承认教育的有限性也接受自身的有限性,放下“全知全能”的重负,理解并接纳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体的独特性与外部世界的复杂性。
生活教育缺乏容易培养出“空心人”
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的涓涓细流,才是滋养品格与智慧的真正源泉。家庭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生活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幸福生活。当家庭教育成为学校课程和任务的延伸,当亲子互动内容只剩下“检查作业”或“兴趣班接送”,当孩子除了学习没有别的自主支配时间,家庭教育便从丰饶的生活土壤中被连根拔起,成了无源之水。
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在生活的烟火气中发生——如在与家人共同准备晚餐中培养责任心,在走亲访友中学习社交与礼仪,在解决家庭小麻烦中锻炼思辨与动手能力……真正的教育,发生在每一个真实的“此刻”与“此地”。当教育从生活中被抽离,它就失去了最深厚的根基与最鲜活的源泉,容易培养出也许精通知识却缺乏社会情感能力的“空心人”。
过于崇拜“术”而忽视对“道”的思考
市面上充斥着各种“育儿秘籍”“沟通术”等内容的书籍或培训。有些父母热衷于学习各种家庭教育“技术”,却可能忽略了支撑这些方法的底层逻辑——教育的“道”。过于关注“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管才有效”,却很少深思“为何要这样说”“为何要这样管”。父母熟练运用“正面管教话术”,内心却充满对孩子“不达标”的焦躁与不满;通晓各种记忆法,却忽视培养孩子对知识本身的好奇与热爱。如果缺乏对儿童发展规律、人性本质、家庭伦理等根本理念的把握,再精巧的“术”也可能带来南辕北辙的效果。
方法与技术只是工具,若缺乏对生命成长的敬畏、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对幸福本质的思考,再精巧的“术”也如无舵之舟。在钻研“术”之前,请先静心思考家庭教育的“元问题”: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怎样的核心品质?想要让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构建清晰、坚定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价值观,方能在纷繁的方法论中保持定力和初心,避免随波逐流。
体验的剥夺让成长变得苍白无力
知识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亲身体验。没有分担过家务,如何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乐趣?没有经历过人际摩擦,如何学会共情与合作?没有参与过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如何建立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被剥夺了实践机会与真实体验的孩子,如同温室里的幼苗,生命的韧性与智慧是苍白的。在“安全第一”和“学业至上”的双重裹挟下,孩子的真实生活体验往往被严重压缩或者剥夺。自然探索、社会交往、动手劳作甚至适度的冒险与试错空间,都变得稀缺。实践是认知的源泉,是淬炼情感的熔炉,是磨砺意志的砥石。剥夺体验,等于抽掉了家庭教育中最具生命力的筋骨。
目标的偏移导致忽视人格发展
家长往往过于聚焦于孩子可见的“成就”,如分数、才艺等,而忽略了那些奠定一生幸福基石的人格要素。孩子是否有稳定的情绪,能否悦纳自我、理解他人,是否具备抗挫折能力,是否有好奇心和内驱力,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构成幸福基石的品质,在功利化的教育目标中,常常退居其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工具,还是一个幸福的、完整的人?人格的健全发展,如自尊、自信、同理心、责任感、抗逆力等,才是支撑孩子穿越人生风雨、获得持久幸福的内在力量。
当前,家长忽视孩子人格发展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性迷失。孩子被视为被塑造的“对象”,而非有独立意志、需要被尊重和赋能的“主体”。其内在动机、自主选择、独立思考、自我负责的能力被压制。孩子习惯于被安排,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擅长什么,缺乏内在驱动力与自主选择能力。二是社会性薄弱。忽略了孩子的合作、共情、建立深度关系等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孩子对社会议题漠不关心,容易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需要看到,家庭教育的这些误区正在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不要让教育焦虑侵蚀了家的温暖与和谐,不要让功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孩子的长远发展或者伤害了亲子关系。无论在什么时代,温暖、稳定的家庭关系和环境,永远是孩子安全感、勇气与力量的来源。
(作者系广东省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8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