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班级是课程落地的核心场域。但由于教师专业水平不同,教师在实施园本课程过程中常出现“照本宣科”现象,幼儿的兴趣与需求难以得到关注。国防科技大学一号园区幼儿园以食农教育为切入点,从“兴趣和经验”“对话和观察”“反思和调整”三个维度,探索食农教育班本化的实施策略,推动教师和幼儿共生共长。
立足兴趣和经验
寻找班本课程开展的原点
兴趣和经验是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班本课程开展的原点。我们通过“观察—倾听—分析”三步法捕捉幼儿兴趣点,生成课程主题。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可以通过谈话、绘画、故事分享等活动,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言语交流和情绪反应,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机会,以便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例如,丰收的秋季,生机勃勃的小菜园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偶然一次餐后散步,摸过迷迭香的幼儿不经意闻了闻自己的手说:“好臭啊,老师,这是什么啊?”“这是迷迭香。”老师回答。好奇的他们纷纷凑过来,“我觉得很香啊”“我也觉得有点儿香”……幼儿在兴趣驱使下,开始讨论:菜地里其他植物也会有不同的气味吗?就这样,浓厚的兴趣支持着幼儿主动去探索解决,由此开启了“把香味留下来”的活动。
教师通过团体讨论了解幼儿关于香料的经验,对幼儿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班本课程目标,紧密围绕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兴趣、能力及发展需求,确保课程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聚焦对话和观察
发现幼儿在课程中的成长点
在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幼儿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通过不断对话彼此联结,实现同频共振。教师要用眼“看”幼儿的行为,耐心“听”幼儿的表达,用心“感受”幼儿的想法,与幼儿建立积极的关系,识别和生发课程的关键信息,促进“预设”和“生成”的相互转换与整合。当课程难以突破时,教师可以尝试打破预设与生成的壁垒,从课程的核心,即幼儿的发展出发,思考当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核心经验有哪些,可以为幼儿提供哪些支持和引导,如何根据生成活动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等。
例如,在大班幼儿种植胡萝卜的过程中,土地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秧苗,到了收成的时候,地上的胡萝卜缨又多又绿,地下的胡萝卜却又细又小。教师认为此次胡萝卜的种植是失败的,便向幼儿描述情况,征求幼儿的想法。然而,幼儿却觉得这片土地的植物都是自己亲手种下的,无论长出什么都是宝贵的,这次种植是成功的。倾听了幼儿的想法后,教师决定继续追随他们的兴趣。有幼儿通过询问家里的奶奶了解到,胡萝卜的叶子叫作胡萝卜缨,可以做成饼吃,班级幼儿一致同意。他们品尝了自己参与制作的美味后,又有幼儿提议,土地里还有很多小胡萝卜和胡萝卜缨,可以进行义卖。在此过程中,教师从“儿童视角”出发,倾听幼儿、追随幼儿、推进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知。
深化反思和调整
挖掘幼儿面向未来的发展点
幼儿是课程的主体,衡量课程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是否激发了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是否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小结都可以让幼儿参与其中。同时,家长作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其感受和建议能激发教师推进课程的动力,也能丰富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开展评价时,除了对幼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幼儿学习品质、核心素养、探究精神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评价,关注幼儿的长远发展。
例如,“稻草人诞生记”活动中,幼儿为了保护自己种下的幼苗,合作探究制作稻草人,教师支持并鼓励了幼儿的探究行为。幼儿在一步步尝试固定支架、固定稻草人身体的过程中,不断整合多种信息,运用多领域的知识经验,不断思考、批判、评价和调整自己的想法、做法,调动高阶思维,主动建构知识并迁移运用,创造性解决问题。教师鼓励试错,并提供丰富多元的材料支持幼儿探究发现,持续观察,提出大量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幼儿发散思维。在幼儿装饰稻草人的过程中,教师不限定材料、不限定玩法,让他们的想象力、对美的表达能力被有效激发。这些宝贵的学习品质,是支持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儿童视角”下的食农教育班本课程,将农业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让幼儿认识自然、珍惜资源,更培养其解决问题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食农教育,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奠定基础。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一号园区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8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