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小小“失控”又何妨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李丽娟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时,教师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小组汇报结果五花八门;讨论时学生各执己见;回答问题时突发奇想,偏离预期……这些看似“失控”的瞬间,实则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宝贵契机,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课堂的“尴尬”转化为学生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问题,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

  笔者结合学生探究“校园步道测量”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错误中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以“校园步道测量”项目为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校园一条不规则步道的长度。由于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差异很大。教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引导道:“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吗?”学生纷纷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通过比较,学生自然意识到误差来源。在这一真实测量任务中,错误不再是失败,而是通向精确的阶梯。

  从分歧中对话,提升交流能力。在“步道面积计算”环节,各小组对不规则步道面积的计算方法产生分歧:有的用方格纸覆盖计算,有的分割为梯形和三角形计算,还有的用手机拍照后通过比例换算。教师巧妙引导:“第三组同学用梯形公式算出6.8平方米,第五组同学用数方格方法得出7.2平方米,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对比机会。大家能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吗?”学生发现:方格纸法中边缘部分需要估算,分割法中对图形划分方式不同会导致结果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适用条件,在讨论中学会了倾听与修正。

  从创意中创新,激发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当讨论“如何让测量更精确”时,有学生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无人机拍照测量?”教师适时引导:“这个想法很有趣!那我们需要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纷纷提出:比例尺换算、图像畸变校正、角度换算等。这个“突发奇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将数学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起来,让学习真正面向未来。

  在“校园步道测量”项目中,这些分歧恰恰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外显、个性化理解的自然流露,展现了学生认知的差异点、理解的困惑点、思维的发散点。

  当教师以专业智慧搭建引导支架,以开放胸襟容纳思维多样性,那些看似“失控”的探究瞬间,恰恰成为量感、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孕育的沃土。当学生为“校园步道测量”方案争得面红耳赤时,当“用无人机测量”打破预设框架时,当计算数据推翻直觉猜想时,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在悄然生成。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张集镇光彩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9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