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中华文化大课、“石榴花开”大讲堂、“石榴籽·一家亲”文化艺术节,“石榴园”、灰陶鸟、“石榴娃”等景观小品……在西北民族大学校园里,处处可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的元素。
近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坚持不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努力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在该校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焦景丹的“中国古代史”课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贯穿始终,有趣又有料,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推动“知识传递”向“认同塑造”跃升。
据介绍,西北民族大学党委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已完成“3个100”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即培育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100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100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同时,构建课程“生态圈”,集中资源打造思政“金课”。
“我们还举办课程思政案例展,选取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50余个故事,有形有感有效地展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图景。”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林强说。
每年举办“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文化体验”、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连续30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在西北民族大学,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实践中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寇小丽介绍,学校充分挖掘甘肃文化资源、校史资源,建成《黄河大合唱》展览馆、“三大史诗”展览馆、中华典籍陈列室、“道中华”文创中心等育人阵地,每年吸引上万人观展研学,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优质思政“大课堂”。
近年来,西北民族大学推出《雨花台》《江姐》《青春在前进中绽放》等文艺作品,把思政课程搬上舞台。原创舞蹈作品《大河行》《如是敦煌》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学校还坚持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组织师生开展红色研学。据统计,近3年,学校集中组建348个社会实践团,组织5000余名青年学子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边疆地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淬炼成长。
“我们要建强‘大思政课’,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忠实践行者和有力推动者。”西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俊豪表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30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