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引领、非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素养,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化,迈向新高度。
角色重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精到“跨学科”协同
在角色重塑维度上,学校突破传统将思政课教师定位为单一学科阐释者的观念。通过党委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出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计划(2023—2025)》,着力打造“大思政”格局。其中,“一院一品牌、院院有特色”的“一院一品”项目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学院的“一对一”结对共建项目是关键抓手,有力推动思政课教师主动“破圈”。思政课教师深入专业学院,与专业课教师结成对子,共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工程类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在经管课程中强化诚信意识与法治思维,在药学课程中贯穿生命伦理与科学责任。这一成功的跨界实践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赋能专业教学,使课程思政呈现形式更鲜活、育人实效更显著。仅2023年,学校就立项培育校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项目56项,为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势发挥:从“显性教育”主力到“隐性教育”智库
在优势发挥层面,重庆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深刻领会“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的要求,一方面坚守显性教育主阵地,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另一方面深度介入隐性教育领域,依托多元化平台,积极转型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智库”。在集体备课中,共同剖析专业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备赛中,助力专业教师深挖思政亮点;在“三下乡”实践中,“就地取材”式厚植大学生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才智的乡土情怀。通过理论与实践指导,专业课的价值高度得以显著提升。在2024年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评选中,重庆理工大学成功获批7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相应授课教师和教学团队入选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在2024年重庆市本科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学校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功能彰显:避免“两张皮”现象,深挖专业育人价值
为避免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重庆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专题培训和工作坊,在理工类课程中强化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重庆建川博物馆举办“启航扬帆新征程,强国有我材料人”舰艇公开课,通过沉浸式实景参观、多方教师讲授等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在经管类课程中培养时代精神、创新思维等,如在讲授“经济大数据分析”等经济学专业课程过程中,融入党中央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掌握数字经济的核心要义,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在语言学课程中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四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重庆理工大学选拔活动,使学生不但能够理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语言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使专业课堂真正成为价值观塑造的摇篮。在2025年重庆市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重庆理工大学荣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
理念升华:从“授鱼”到“授渔”,赋能育人主体
重庆理工大学深入践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非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职责。思政课教师通过系统化、进阶性的“赋能工程”,助力育人主体实现从“替代赋能”向“主体自觉”的跃升。第一阶段“授鱼”(示范引领):建立覆盖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提供清晰实用的“跨学科思政元素映射表”,解决“融什么”的问题。第二阶段“授渔”(方法传授):举办“思政方法论工作坊”,系统指导非思政课教师掌握盐溶于水的教学方法,解决“怎么融”的问题。第三阶段“育生态”(自主创新):协助专业学院立足学科特色自主创新,成功参与培育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化学化工学院“绿色化工”、经济金融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项目,助力形成百花齐放的“一院一品”育人品牌体系。历经多年扎实实践,让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提升了育人实效性。
重庆理工大学通过精准的角色跨界实现协同破壁、深度的智库支撑强化融合实效、有力的价值重构破解脱节难题、系统的能力赋能激发主体自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特色鲜明的“重理工方案”。
(赖雪梅)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30日 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