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编制“十五五”规划,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交织的深刻变革下,赢得未来发展机遇、争取主动的战略抉择,需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统领,以新一轮“双高”建设为引擎,为“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目标的实现开新篇、布新局、奠新基。
一是强化规划思维,构建生态发展新格局。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突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重点,通过聚力多元协同,推进数字化赋能,全面提升服务产业与学生发展的能力。坚持系统化设计原则,围绕“双高”专业群建设的目标要求与改革任务,构建目标能贯通、行动显协同、资源强匹配、动力可持续,彰显自我进化能力的学校发展“系统生态”规划体系。坚持前瞻性研判策略,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建立产教供需精准对接机制,超前谋划布局关乎学校长远发展和未来竞争力的“第二曲线”。坚持闭环式管理模式,健全“规划—执行—监测—评估—反馈—优化”全流程管理机制,确保规划在动态调整中迭代优化。
二是锚定导向思维,确立多维治理新体系。以目标导向牵引发展方向,通过构建“目标—指标—任务—责任”体系,使学校发展目标由“模糊感知”转向“精准落实”。以问题导向破解瓶颈障碍,梳理并剖析影响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及成因,制定“靶向诊疗”方案。以标准导向保障建设质量,构建以国家、行业、龙头企业标准为基准的实施细则体系,在“寻标—对标—达标—创标—推标”的持续循环中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以成果导向彰显办学价值,在追求标志性显性成果的同时,应重视具有长期价值的隐性成果及学校特色成果。
三是树立平台思维,打造开放协同新生态。增强平台建设意识,以“产业人才与技术服务生态平台”的视角重塑办学功能定位,推动校企共创资源升级,全面激发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动能。打造平台协同系统,在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平台载体的建设中,构建全域耦合、立体联动的“平台集群”,最终形成“资源互通、能力互补、发展互促”的网络化共生体。优化平台生态环境,确保各要素资源在平台载体中精准匹配、高效运行。
四是把握绩效思维,建立投入产出新范式。在顶层设计上,立足于学校整体发展,确立综合性的绩效治理体系,对重点建设项目绩效的目标设定、过程管理、结果达成进行系统化设计,最终形成以战略目标为导向,融合过程监督、发展赋能、增值评价、多维感知于一体的现代化绩效治理模式。在组织实施上,签订明确投入资源、预期产出以及责任主体的《绩效目标责任书》,制定“学校—院系(部门)—重点项目—个人岗位”四级绩效管理制度,实时采集分析目标任务进展状况,并通过第三方评估等,综合评价标志性成果的完成质量和辐射带动作用。
五是引入指数思维,开启内涵建设新基建。注重前瞻布局,紧跟区域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重大产业建设动向,精准对接开设微专业、微课程,动态重组专业群结构,为未来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构建坚实的支撑体系。筑牢发展根基,聚力内涵品质的全面提升,激活专业群这一核心引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打造教师创新团队、完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构建线性发展与指数发展相融共生新格局,既要关注规模、实力等显性“硬指标”,也要培育指数发展“新动能”,敏锐洞察决定未来竞争力水平的隐性“慢变量”,建立涵盖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课程品质等以指数为核心的“指数治理”运行机制。
六是坚持创新思维,驱动改革发展新引擎。在专业群重点任务上,不仅完成运行管理与专业调整等“规定动作”,更需探索激活内生动力与共生动能的“自选动作”,使专业群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充分释放动能并发挥好枢纽作用。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着力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推广与技能提升的园区生态体系,并依托园区资源试点多元主体共创、共治、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与成长规律,构建专业群教学模式生态系统,在创新人机共生协同教学模式、重塑新型师生关系、完善学生支持服务体系上闯出一条新路。
(作者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30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