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地处南太湖地区,享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典型的生态城市。近年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坚持以“绿色低碳、特色发展、校城一体”为工作主线,探索产教融合、科创融汇、校企合作的发展新路,突出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农民教育“四位一体”办学特色,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服务社会,为高职院校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职经验”。
贯彻新发展理念
主动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绿色转型、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上,湖州突破一批绿色低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围绕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也开始绿色化转型,而产业的“绿色表达”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学校锚定服务湖州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战略,通过院系调整、重组,重点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与模块构成,打造绿色低碳相关专业群,研制专业教学系统化设计方案,持续推动专业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深度融入区域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精密模具设计、多轴数控加工、系统集成和生产过程数据分析等岗位,建设绿色智造专业群;聚焦智能终端与控制、智能感知与互联、云服务与人机交互三大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工作技能,组建物联网(人工智能)专业群;聚焦整车及部件装配与调试、整车及核心部件故障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组建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对接地方重点产业发展,聚焦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代表的产业升级,以建筑业“绿色化、信息化、工业化”领域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组建绿色建造专业群;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旅融合发展趋势,融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文旅产业专业群。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和数字融合发展,对接高端现代服务业,聚焦电子商务、新零售、商务数据、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的产业链,组建网络经济专业群;聚焦浙江省文旅“双万亿”产业发展,以文化创意和产品设计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文化创意专业群。通过系统重构,推进绿色低碳教育体系科学化,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可持续发展。
汇聚政行企校多方资源
共筑绿色低碳人才培养高地
聚焦“绿色、环保、低碳、循环”的发展目标,学校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导等多方办学主体的联动作用,汇聚多方资源,共同开展绿色低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术研发、社会培训、师资培养、国际交流等合作。依托湖州市域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建构符合区域产业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知识能力框架,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高度匹配。与湖州市委生态文明办等政府部门及企业紧密合作,成立绿色低碳产业学院,通过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技术技能培训等,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绿色低碳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学校深化与大院名所、“双一流”高校的战略合作,推进绿色相关专业群对应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布局建设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攻关体系。与国内知名的绿色低碳企业和研发机构,组建面向行业产业的高端决策咨询团队,积极参与湖州市域绿色低碳改革的有关规划和标准研制、项目评审论证等工作,打造绿色低碳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高端智库。致力于集聚政行企校多方绿色低碳教育要素与资源,建立健全南太湖市域产教联合体理事会决策机制,前瞻性对标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智能电梯、新能源汽车与关键零部件、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加快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联合体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目标一致、与产业绿色转型发展需求一致、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一致。
突出“四位一体”办学特色
打造绿色教育国际样板
地方高校作为城市名片之一,不仅在其所在城市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更广泛的认可度,也在推动城市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动力源”作用。学校始终坚持校城一体发展,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聚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凸显“做强高职教育、做大开放教育、做特农民教育、做活社区教育”的“四位一体”办学特色,形成全日制教学与开放教学相结合、短期职业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机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湖州市近年来坚定不移地践行“生态优市”战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催生出大量绿色低碳技术需求和岗位需要,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和广阔发展前景。2024年11月,学校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绿色教育伙伴关系(GEP),着力打造高标准的绿色低碳校园、高能级的绿色低碳创新平台、高辨识度的绿色低碳专业、高品质的绿色文化传播基地、高层次的绿色低碳国际交流中心,致力于将绿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更好服务企业产品改造与技术升级,学校连续4年实施“百博入企”专项行动,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等。打造农民学院升级版,开展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头雁”等各类培训活动,服务乡村振兴和全民学习。为深化全民公益讲堂普惠工程,学校以资源建设为载体扩大终身教育服务供给,不断办好开放大学、社区大学,推广“浙学通”和学分银行等数字化应用,持续优化面向全民的友好数智学习环境。未来,学校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布局,融合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在探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办学思路上,努力打造绿色教育的国际样板。
(作者金淦英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肖先波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30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