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凸显大国担当 增进历史认知

发布时间:2025-09-30 作者:大学“大国担当”备课组 来源:中国教育报

  抗战主题“思政大课”的备课和授课过程,对全体备课组教师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很多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标准和方法都受到了冲击。也恰恰是这些挑战,带给我们一线教师最深刻的触动。

  一是主题确定问题。面对抗战主题,中小学已经对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地位和伟大抗战精神等主题进行了非常充分的阐释。大学作为一体化的最后阶段,能够切入的角度十分有限。如何在大学生已具备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提供新知识、传递新价值,成为备课组面临的首要问题。经过反复研讨并与中小学段深入交流,我们最终锚定“大国担当”主题,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置于二战史的国际视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坐标中解读,构建从“历史贡献”到“战后秩序的塑造者”再到“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层层递进的逻辑主线,匹配大学教学注重理论性、研究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二是形式转化问题。本次授课中,线上课堂的形式成为教师的重大挑战。以往线下课堂的经验中,教师的气场、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随堂提问,都能构成有效的教学互动。但面对摄像机镜头,这些优势都消失了,呈现效果很受影响。为了提升课程质量,我们转变思路,借鉴融媒体传播思维,对课程形态进行改造:用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视频替代纯文字讲述,给学生直观感受;用数据图表呈现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让贡献一目了然;穿插连线抗战纪念馆专家解读,构建课堂与现实的连接。通过形式转化,让屏幕成为提升学习感受的媒介而非隔阂。

  三是精度把控问题。对于常规教学来说,由于能够直接进行资料查询和现场交流,授课可以更加口语化,容错率更高。但作为面向全国的“思政大课”,每句话的表述、每个数据的来源、每个资料片段的真伪,都必须经过反复考证和核实。这种精度要求,倒逼我们以最严苛的标准重审教学内容,整个备课组经过数十次磨稿会,不断进行史料考据和事实核查。

  这次“思政大课”让我们意识到,想要超越一堂普通思政课,打造出国家级的思政“金课”,要把握观念、内涵和内容上与日常教学的巨大差异。

  观念上,不仅是教书,更要共同育人。一堂成功的思政课是跨学段、跨学科、跨部门协同作战的产物。我们必须关注和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在大学阶段实现思政育人的螺旋上升。

  内涵上,不仅是课程,更是公共产品。要以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产品为标准,经得起多重检验,符合对政治性、学理性、艺术性、传播力的极高要求。

  内容上,不仅要系统完善,更要精悍深刻。“思政大课”要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讲出逻辑,既见史实之真,又显学理之深,还要可视化和有感染力,这比2个学时的常规教学更费心力,要求我们必须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凝练为掷地有声的核心观点,用最少的篇幅实现最大的思想冲击。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我们来说,参与抗战主题“思政大课”是一次高标准的思政课一体化“大练兵”,为我们更好落实总书记要求,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出现更多“金课”提供了有益经验。

  (执笔: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虎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30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