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职业规划要趁早

发布时间:2025-10-03 作者:高耀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职业规划不是等到毕业前夕才进行的“救火”,而应贯穿大学四年学习始终

  大一新生们带着憧憬与好奇踏入校园,进入全新的环境和成长阶段。与高中相比,大学是全新的生活场景和成长赛道。大学意味着自由探索和无限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意味着萌新们要经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成长的重要转变。在与一批批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大学新生入学时经常面临的困惑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做什么;三是对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这些困惑和迷茫背后,折射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滞后和缺位。

  迷茫几乎是大学新生的“通病”。不少新生在高考时多是根据分数和志愿选择了专业,真正入学后才发现所学专业内容与自己的想象可能并不是一回事。还有一部分新生已习惯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对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主动规划与自主安排意识较为淡薄,也容易产生迷茫的感觉。这种迷茫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调整,往往会导致宝贵的大学时光被碎片化消耗。

  从就业市场释放出的信号来看,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学历和专业,而是更加注重应聘者所拥有的实际技能、经验、发展潜力和综合素质。这种现实意味着,如果大学生不及早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则很可能在毕业时面临就业困难的尴尬境地。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趁早,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的发现是一场需要四年打底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短跑。职业规划的核心在于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么去?具体而言,“我是谁”意味着要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潜力及比较优势。“我要去哪”意味着要大致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大学毕业后是选择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尽管目标并非一成不变的,但大学生至少要拥有阶段性的细致计划。“我怎么去”意味着要做好细致的规划和路径设计,为达到既定目标不断努力。

  大学教育的核心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塑造能力。很多大学生的困惑在于“不知道学习什么将来能够有用”。事实上,及早进行职业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学生将主动学习与未来发展能够结合起来。

  职业规划不是等到毕业前夕才进行的“救火”,而应贯穿大学四年学习始终。大一阶段应多尝试、多接触,通过课程、社团、志愿活动认识自己;大二阶段逐渐聚焦兴趣方向,开始积累相关技能;大三阶段积极参与科研、实习和社会实践,检验目标的可行性;大四阶段则围绕明确目标,全力冲刺。这样的分阶段布局,既能避免盲目,又能增强主动性。

  职业规划的落地不仅靠个人努力,还依赖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许多学生的迷茫,根源在于信息不足或获取渠道有限。事实上,高校和社会都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大学生需要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寻找”,学会向外界发问、主动建立连接,才能减少盲目,增强主动性。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规划不仅关系个人发展,也关系社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职业规划不再是“个人小事”,而是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进行良好互动的必然要求。

  大学是一次重新起步的宝贵机会,也是一次自我塑造的重要过程。职业规划既不是负担,也不是单纯的就业准备,而是帮助个人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的工具。当下的就业形势愈加复杂,唯有早谋划、敢尝试、勤调整,才能在四年后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每一个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而言,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

  (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