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初入大学的新生感受到了生活的自由,但是也面临学习的困惑。部分大学新生还在延续和复制中学时期的学习模式,这种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使他们难以适应大学学习。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大学的学习同中小学有本质区别。大学不是延续中小学的教育,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大学学习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大学的学习应更加注重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培养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从而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大学生不是按照同样模具量产的标准件,而是各具特色和各不相同的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大学课堂不能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大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展示、课堂研讨和课后作业,通过这一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明确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本质差异,尽快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离开了家长和班主任的“保姆式管教”,大学生要自主管理课程学习,应该注重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来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来把握节奏和安排时间。
大学的培养方案是按照专业设置的,并赋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灵活性。学生在满足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后,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选择各类课程。对于当前专业并非第一选择的学生,可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尝试转专业,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追求自己心仪的专业。
与此同时,大学生要注重研究性学习,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相对于中小学的获取和积累知识,大学更加注重利用和探索知识。相应地,学习也要更具研究性。为此大学生的学习也要学以致用,更多围绕发现、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来展开,通过项目式学习来干中学和用中学。要在教科书以外涉猎相关专业书籍,并通过动手实验和社会实习来操练专业技能。
与此同时,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契机与冲击,大学生要更多关注如何善用AI来提高学习效率。大学生在入学前可能接触了AI,但是并没有将其和学习联系在一起,也还没有认识到未来的大学学习是“AI+学习”,未来的职场也可能是人机协同的工作状态。这要求大学生尽快适应“AI+学习”的新形势,借助AI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但要强调的是,AI不是大学生逃避学习的“偷懒神器”,而是帮助大学生高效学习的赋能利器。如果将AI用于一键生成课程作业或期末论文,虽然可以蒙混过关,甚至可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可能误导大学生,长期来看也会适得其反。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3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