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化产教融合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呼伦贝尔学院探索构建“三新四进五共同六对接”育人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09 作者:呼伦贝尔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玉柱 来源:中国教育报

  呼伦贝尔学院扎根祖国北疆,面向国家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创新构建“三新四进五共同六对接”育人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边疆高校应用型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自2013年起,学校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与北京安博大成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分公司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2015年,引入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5家合作企业,覆盖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8个专业;2024年,与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实施“订单班”培养,校企合作在校生增至2811人,在全体在校生中占比达19.75%。形成与7家企业共建13个专业方向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学校产教融合教学工作实现了“从单一专业转向多元化专业体系、从单一合作企业转向多元合作伙伴、从特定行业领域转向跨行业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新”理念引领产教融合方向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发展战略,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及特色微专业设置等多维度策略,精准对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实行分段式人才培养,将行业前沿动态融入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建协同育人新机制。学校与企业携手构建思政教育新模式,即“思政课程核心引领—课程思政全面渗透”,学校邀请企业高管讲授职业价值观、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发展观;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创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构建培养体系新架构。学校构建“四阶递进、四维贯通”实践教学体系。“四阶递进”包括“通识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构建“基础—专业—创新—应用”能力提升路径,拓展实践育人空间,促进实践教学发展;“四维贯通”指在顶层设计、过程管理、平台建设和资源配置上系统集成、协同发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进”举措推动产教融合落地

  校企双方以“企业导师进课堂、教师研修进企业、实践案例进课堂、学生实践进企业”4个维度为精准突破口和有效抓手,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改革。69项成熟的行业企业真实案例从企业进入课堂,项目式推进“学生实践进企业”。例如,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项目中,学生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际网络环境的优化操作;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北京玖博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实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北京华视风行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项目化实训,全方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深度交融。

  “五共同”机制彰显产教融合内涵

  学校深入开展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共组团队、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同管理”机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建培养基地、参与培养过程,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推动人才培养平台与企业无缝对接。

  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322个,建设“国家教育部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内蒙古算力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安博教育华东实训基地”等沉浸式实训场域,共建实战化教学平台。校内建设了兼具生产、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功能的2.3万平方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自治区级口岸经济服务产业学院以及呼伦贝尔民用航空现代产业学院、林草沙综合治理智能装备产业学院等5个校级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建设了15门专业课程、12个虚拟仿真教学平台、19个实训系统与工作站、26个课程资源包,覆盖六大技术领域,涉及4家合作企业,支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8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

  “六对接”路径优化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面向产业链、创新链需求,践行“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能力塑造与职业技能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对接,实践教学与生产场景对接,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对接,考核评价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成果导向体系。建立产业需求跟踪与反馈机制,定期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实施培养目标动态调整与评估。实施职业技能模块化培养,将职业技能分解并制定技能培养方案。校企导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搭建“双导师”沟通协作平台,构建了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育人成效显著:校企协同育英才,产教之花绽北疆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学校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开设微专业7个,申报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微专业12个。口岸经济服务产业学院开设了跨境电商服务、跨境电商平台开发与运维、跨境旅游运营与管理3个特色鲜明的微专业。打造了“跨境服务+口岸数字化”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林草沙综合治理智能装备产业学院聚焦智能化装备方向,服务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开展“订单班”培养,实现校企精准对接。学校与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深度合作,创新实施了采矿专业“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内蒙古自治区本科高校“教学做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新途径,有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教学相长,校企共赢,服务地方能力升级。近3年,学生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个、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7个,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类赛事中获奖130余项;专业教师获批多项国家、省级教科研项目;2门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4门课程获评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课程获评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校企合作编写教材4部,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为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呼伦贝尔学院锚定2035年“创大申博”中长期目标,坚定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不动摇,锚定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路径不走样,锁定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偏航,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努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和人才高地,谱写服务新时代新征程的崭新篇章。

  (呼伦贝尔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玉柱)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9日 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