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到网民关注的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教师体罚学生”事件调查结果最终公布。经过联合调查组全面核查相关事实,确认不存在网传的“学生被要求趴在地上捡桌牌”和“老师扇耳光”等情况。这起事件从最初的网络发酵到调查澄清,不仅是事件真相的水落石出,更是观察当下教育生态的一面镜子。
济南市育英中学事件的反转过程引人深思:为何未经充分核实的指控能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教师的教育惩戒权边界究竟在哪里?健康的家校关系又该通过何种路径构建?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工作推进,家校关系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也更需要精心呵护。在育英中学事件中,我们看到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部分人未知事件全貌便急于形成主观判断,将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教育过程,简单归为“对与错”的二元判断。教师与家长本是教育共同体,共担育人责任,但在多重因素作用下,这种本应稳固的合作关系却面临挑战。
这起事件更暴露出教育实践中惩戒尺度的把握难题。育英中学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涉事教师行为“出于教育惩戒目的”却又构成“体罚”,这种定性恰恰折射出日常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其背后面临的教育惩戒尺度把控困境。2021年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虽为教师提供了基本遵循,但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规则的具体运用仍需教育智慧与专业判断。更值得关注的是,类似事件的曝光,可能使部分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趋于谨慎甚至过度谨慎,比如导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蔓延。长远来看,这不仅会削弱教师的教育主动性,更可能影响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更宏观的社会舆论环境看,部分教育议题的讨论面临情感压倒理性的风险。育英中学事件曝光初期,舆论呈现一边倒态势,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事实的冷静核查。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教育问题往往容易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大众更倾向于从“弱者叙事”“道德批判”的角度解读事件,却忽视了教育本身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这可能导致教师的专业权威受到不必要的质疑,从而侵蚀家校互信的基础。
面对这些挑战,教师需展现更高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智慧。一方面,要坚守教育初心,既保持育人热情,又持续深化对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深入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实施教育惩戒时,既要维护教育秩序,更要保护学生尊严,避免因方式不当伤害学生身心或引发冲突对立。另一方面,要主动提升沟通能力,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向家长及时、全面地反馈学生在校情况,耐心倾听家长的意见,用专业的解释化解分歧;同时,注重教育过程的记录与反思,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能在出现争议时提供客观依据,减少误解。
家长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中同样需要承担重要责任。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专业性,理解教育工作的复杂性,避免仅凭碎片化信息就对教师工作妄加评判。其次要树立理性维权意识,尽量通过正规渠道反映问题。更重要的是,家长需主动与教师保持良性互动,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与教师共同探讨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社会各界也要为健康的教育生态贡献力量。媒体在维护健康家校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尤为关键。报道教育议题时,媒体应坚持客观公正原则,避免为追求传播效应而刻意放大极端声音、渲染对立情绪。在呈现事件时,应给予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平等表达的机会,承担起搭建沟通桥梁、推动各方理解的责任。
教育部门应为教师提供更具体的指导,通过整理发布真实案例、编写相关操作指南等帮助教师把握教育惩戒尺度。专家学者也可加强家校关系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需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给予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合力的前提在于互信。当教育中的各方都能以理解代替猜疑、以沟通取代对立,当信任充分联结起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力量,我们才能真正营造出有利于每个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3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