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三师协同·四维赋能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创新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13 作者:谢德新 刘转清 林佳潼 周澳琳 张海桐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中“幼儿园与小学应当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要求,落实《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联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明珠幼儿园、广州市白云区同德第二幼儿园等,以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创建了“三师协同·四维赋能”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模式,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彰显了在幼小衔接联合教研领域的创新与特色。

  构建“三师协同”教研共同体

  职责协同,明确角色定位与分工机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以下简称“ANT”)“转译”与“招募”机制,高校、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三师”共同诊断幼小衔接中的“真问题”,并通过《联合教研公约》等制度明确主体的职责和分工,有效实现了主体优势互补与协同增效。

  活动协同,建立常态化互动模式。依托区域教研共同体与数字化平台,建立了“每月共研日—双周专题会—日常云研讨”的三级活动体系。通过开展“同课异构接力教学”等特色活动,促进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深度融合。

  成果协同,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在探索中,协同开发了《幼小衔接家长指引手册》《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等操作指南,建设了智能教研平台与数据分析系统,建立了儿童发展数据库与网络效能评估工具。

  创建“四维赋能”资源支持系统

  区域联合赋能,构建跨区域教研联盟。将分散在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资源转译”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共生。教研联盟定期制定联合教研计划,开发“区域教研资源云平台”,定期举办“跨区域联合教研峰会”。

  高校联合赋能,提供专业资源支持。依托“上行+下沉”双向协同机制,通过“结对校园”等制度,推动高校专家下沉一线提供专业引领。同时,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上行”高校,参与师范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及专题研讨。

  学科联合赋能,实现跨学段知识融通。由高校教师提供学科理论支持,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贡献实践智慧,共同破解学科知识割裂问题。

  线上线下联合赋能,拓展教研场域与时空。借助数字化平台、数据工具,打破教研的物理边界,构建“虚实融合、持续互动”的教研新生态。

  创生“四阶循环”教研实践模式

  基于ANT“转译”机制,创新形成“三师”运用“四维”资源开展协同教研的具体操作流程,即“议题共生—利益共定—边缘征召—成果转化”“四阶循环”实践模式,提升教研内驱力与实效性,有效破解教研成果转化低效的难题。在“议题共生”阶段,明确研究目标,实现从“三师”个体困惑到集体议题的协同建构;在“利益共定”阶段,凝聚“三师”价值共识,激发“三师”参与动力,形成坚实的利益与价值共识基础;在“边缘征召”阶段,高校教师作为主体,依托各种动员方式支持“三师”协同教研,其他行动者也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完成动员;在“成果转化”阶段,将协同开发的实用工具、征召的资源转化为教师的实践工具。

  健全“三重保障”教研运行机制

  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常态化教研工作制度、创新激励性参与制度、建立开放性协同制度;在评价保障方面,建立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等多维评价体系;在资源保障方面,从人力、课程、时空等方面搭建支撑“三师协同”和“四维赋能”系统运行的保障机制,为“四阶循环”模式提供全过程、系统性支持。

  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参与合作的幼儿园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效。一是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一方面,深化ANT在幼小衔接教研领域的实践转化,构建了“三师协同·四维赋能”的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理论框架,形成全域协同、持续互动的教研理论生态;另一方面,围绕幼小衔接相关主题,主持或参与相关课题19项,出版《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论》《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指导手册》等著作5本,发表论文19篇,获得相关荣誉45项,在学前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实践水平不断提升,在构建跨学段教师发展共同体、实现幼小衔接质量整体跃升的同时,促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内涵建设。三是成果推广和示范效应不断增强,相关成果已在广东省内近30所园校落地,并辐射至新疆、贵州等地的300余所园校,为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照模式。

  (谢德新 刘转清 林佳潼 周澳琳 张海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3日 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