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改推动下,问题导向教学虽已成为常态,但实践中常出现课堂提问数量过多、内容过碎等问题,看似热闹的师生互动背后,学生思维仍停留在浅层。针对这一现象,成都市第七中学生物学教研组历经三年探索,构建了包含“问题引导—互动—评价”三环节的问题化教学策略,通过将简单的事实性“伪问题”升级为能激活高阶思维的“真问题”,推动学生从被动应答转向深度探究。
以问题驱动自主建构
问题引导是问题化教学的首要环节,包含“问题驱动”和“自主学习”两个步骤,旨在通过驱动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以问题解决推动自主学习。
“问题驱动”不仅体现在一节课的起始环节,也贯穿于每个新任务的引入阶段,其功能是:激活学习动机、唤醒旧知以同化新知、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在问题设计时,我们确立了四个维度:一是基于学情分析把握学生认知起点,二是紧扣教材内容,三是明确教学目标,四是把握重难点。上述分析都被转化为具体的问题。以“基因的表达”教学为例,我们预判学生的认知起点是“父母传递的是肉眼看不见的基因,为何子女表现出来的却是看得见的性状呢”,而教学的重难点则转化为“遗传信息是如何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传递的”。
驱动性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紧扣知识逻辑。为此,我们开发了“问题系统图”,将零散的问题串联成清晰的思维路径。如在“基因的表达”教学中,我们设计了“现象—机制—实质”三级问题链,引导学生先观察性状,再追问分子机制,直至看清基因表达的本质。同时,我们坚持“问题少而精、直指概念、具有挑战性”的原则。以转录环节为例,我们仅设计两个问题:“转录过程要用到哪些分子工具”以及“可以用哪几个关键词概括转录步骤”。问题虽少,却足以激发学生对转录本质的深度思考。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解决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资料“读厚”知识,再借助独立思考、推理论证、归纳提炼“读薄”概念内涵。这一寻找答案的过程,既实现了对新概念的深度理解,又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每个学生采用的方法和路径不尽相同,这种学习方式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差异化发展。
从“教师问”到“学生疑”
学贵有疑,疑则求进。我们认识到,教师提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学生的答案,更是为了引出学生新的疑问,从而将学习成果和问题解决引向深入、引向深刻、引向生活。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形成了“汇报—互评—点拨”的互动流程:学生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成员倾听并互评,共同提炼亮点、剖析问题;教师针对思维亮点和障碍,采取反问、变问、追问等方式进行点拨和拓展,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将思考引向深入。
仍以“基因的表达”一课为例,学生在问题互动中提出系列生成性问题:“RNA聚合酶是否始终选择同一条DNA单链作模板?”“不同基因会不会选用不同单链?”“如果RNA聚合酶‘认错’了模板链,生物性状会不会乱套?”……当学生提出这些高质量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并鼓励学生通过辩论碰撞观点。学生的思维不断交汇、修正、完善,最终触及概念的本质。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互动,让学习从简单的知识记忆升华为思维提升。
让练习成为“导航仪”
问题评价主要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来实现。我们预先规划与每个教学目标相匹配的练习,形成“目标—问题—练习”的闭环,确保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问题解决展开。这些练习紧随问题互动呈现,聚焦知识掌握程度、问题解决能力、思维发展水平三个维度。
教学实施时,练习主要运用于三个场景:单个问题解决后的小结、课堂结束时的回顾,或拓展任务中的新情境迁移。教师通过适时练习准确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再学习、讨论、点拨、拓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评价犹如教学的“导航仪”,既能即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又能自然引出新的探究问题,促进每个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成长。
学校的问题化教学改革促成了三个转变:问题类型从“碎片设问”转向“问题系统”,课堂互动由“教师问、学生答”转向“师生共研、生生互学”,学习目标从“知识掌握”转向“思维进阶”。目前,该模式已在区域内推广,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都七中方案。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正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0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