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从“知识搬运”到“思维熔炼”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构建学科思维教学体系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5-10-20 作者:左佑中 于海涛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聊城市东昌府区英特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学校供图

教师与教研员在聊城市实验中学课堂上研讨学科思维教学。侯雯雯 摄

  当大城市名校追逐“智慧课堂”“AI教育”时,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的教研员邱子华正带领团队做一件“笨事”:把初中化学“燃烧条件”一课拆解成12个思维节点,测量每个环节的“认知温度”。

  从提供思维支架到构建全面的学科思维教学体系,这项始于1993年的研究,如今让143所学校变成“思维锻造厂”,教师普遍熟练应用思维教学模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大大提升。

  1 直面思维教学的三重困境

  1999年的一次课堂测评让邱子华彻夜难眠:全区仅41%的教师能设计激发思维的提问,多数课堂教师提问无挑战、学生无法进行知识迁移、“新式答题模板”盛行。大多数常态课堂依然侧重于记忆与刷题,在应试教育惯性思维下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学科知识何以承载思维素养,课堂教学何以发展学生思维,基层教师何以从“知道”到“做到”,成为推进思维教学改革的难点,具体说难在三方面:

  一是思维素养落地缺乏抓手。学科思维往往隐藏在知识背后,一些教师虽知晓其重要性,却不知如何将学科思维提炼出来并融入日常教学。

  二是思维发展陷入表面化误区。部分课堂虽引入了思维导图等工具,却重形式轻本质。学生看似掌握了思维技巧,实则未能形成深层认知能力,知识与思维仍处于“物理拼接”状态。

  三是县域教改存在孤岛化现象。基层学校改革多各自为战,缺乏机制支撑和专业引领,难以形成区域协同效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邱子华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启了一场跨越30年的探索之旅。

  2 从零散经验到系统范式构建

  转机来自一堂“不走寻常路”的课。有一次,东昌府区张炉集乡中学化学教师张红梅在“溶液配制”课中,让学生设计农用肥水比例方案,意外点燃课堂辩论。这堂课催生了全区首个教学改革课题——“问题支架式教学的研究”。循着“实践问题—理论创新—工具开发—区域验证”的螺旋上升研究路径,邱子华团队实现了从经验到范式的升华。

  首先,聚焦学法,探讨“为何教思维”的问题。团队依托市重点课题“问题支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将学法指导与问题支架相结合,在化学等学科中探索思维培养的切入点,构建“双环渗透”模型。

  其次,建构范式,解决“如何教思维”的问题。团队以省规划课题“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研究”为引领,全区1579名教师参与,形成“三点一维”思维教学策略,完成11个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构建起教学评一体化实施体系,东昌府区因此成为“山东省好课程示范区”。

  再次,理论突破,探究“为何这样教思维”的问题。借助省重大课题和省教改重点项目,团队观察6000余节课,开发600余个案例,形成23个学科的思维教学模式群,提出“学科×思维”的融合理念。

  最后,辐射推广,解决“谁能持续教思维”的问题。成果在5省27市推广,惠及600余万名学生、50余万名教师。

  3 实现“学科×思维”融合共生

  2012年,聊城市实验中学一次全校跨学科备课会上爆发激烈争论。语文组主张“加大名著阅读量培养批判思维”,数学组力推“变式训练提升逻辑力”,但物理教师王立军质疑:“各科自说自话,学生思维怎会不割裂?”这场争论引发大家反思,研究团队突破“学科+思维”的机械叠加,提出“学科×思维”融合共生论。这一理论创生重构了学科育人价值观,提出“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学科思维素养、学科学习的本质是学科思维活动、学科教学的价值是发展学科思维”,明确了思维教学的指导思想。

  如何让思维“可见可教”?研究团队提出以目标化为内核,通过分解学科本原、抽提思维基因、外显认知图谱、进阶素养目标,揭示了思维的内在结构;以可视化为引擎,借助情境激活、问题淬炼、任务熔铸、活动结晶,让思维过程显性化。这一系统如同为教师配备了“思维显微镜”和“教学导航仪”。

  “思维锚定—思维熔炼—思维结晶”三重进阶实践体系,破解了思维培养的进阶难题。量化情境思维含量、调控任务思维密度、反馈进阶轨迹,使思维培养从随机走向精准。东昌府区英特学校通过该策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分析推理—解决创新”的完整思维过程。

  “教学模式—评估系统—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操作体系,确保思维教学落地生根。23个学科的思维教学模式各有特点,实现了“一科一策”。语文学科强调文本解读中的逻辑链构建,数学学科注重问题解决中的思维可视化,英语学科聚焦跨文化思维的培养。这些模式不是僵化的模板,而是各学科思维规律的提炼。

  五维雷达评估系统则从“思维激发、思维导引、思维表征、思维内化、思维迁移”五个维度,采用雷达图可视化呈现,既关注思维结果,更追踪思维过程,实现了思维发展的精准画像。

  4 促进区域教育生态重构

  “改革最艰难时,全区只剩3所学校在坚持。”邱子华翻出2008年写的日记:某校月考后退回题海战术,声称“熔炉炼不出分数”。

  研究团队通过建设县域思维教学共同体,打破了“孤岛效应”。57个思维教学共同体,覆盖143所学校,通过“素养立意、完整知识、人知融生、成就取向”的深度教研,形成区域协同机制。阳光小学的学历案资源库、闫寺实验学校的“四四六”教学模式,都是共同体孵化的成果。这种“区域统领+校际联动+校本创新”的模式,让教改从单点突破走向整体提升。

  英特学校是参与这场变革的143所学校之一,近3年到校观摩学习者达4万余人次。“过去解50道题培养的思维量,现在一个任务就可实现。”青岛市教科院教研员魏清泉说。“我们用东昌府区的熔炉理论,把牧区生活变成思维富矿。”青海省海北州挂职教研员王健表示。

  目前,该成果已深度融入区域教育的各个层面:

  学生思维能力显著提升——运用Rasch模型分析显示,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值高于全市0.51;高阶思维达标率提升32%。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解题高手”转变为“问题解决者”,聊城市实验中学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中的获奖数量五年增长3倍。

  教师专业成长进入快车道——2023年,全区省级课题立项数占全市县区总额的80%,2024年仍以45.5%的占比持续领先,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思维引导者”。

  区域教育生态实现系统性升级——东昌府区先后荣获“山东省攻坚克难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等称号。该成果在青岛市、海北州、苏州市姑苏区等地推广,形成了“东部提质、西部赋能”的辐射效应,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2025年春,邱子华重回乡镇中学听化学课。当学生争论“钠着火用水灭火是否科学”时,教师没有立即解答,而是点燃酒精棉投入水槽——跃动的蓝色火焰瞬间点燃惊呼与思考。“看!思维在燃烧。”邱子华轻声说。此刻,那簇30年前从鲁西小城点燃的火苗,已化作辐射5省650万师生的精神之光。

  尽管成果显著,但团队并未止步。针对学科思维素养测评不够精准的问题,团队正探索融合认知诊断理论与神经科学方法,构建“能力表现—认知过程—神经机制”三层验证模型;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计划研发学科思维导向的AI教学助手,实现“人类心智+智能体”的协同进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0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