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自主时间让孩子更有发展后劲

发布时间:2025-10-20 作者:陈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

  由自主时间带来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成为孩子应对未来挑战的心理基石,也能成为他们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源泉

  近日,一位朋友和我说起国庆长假期间他家上小学六年级儿子的日程安排,我发现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很满,且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家长安排好的,孩子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刚上大学,开学不到两个月,孩子表示非常不适应大学生活,因为之前都被安排好了每天要做的事情和计划,现在突然进入相对自由的、需要自己规划的节奏中,他反而觉得无所适从了。

  这两个家庭的孩子虽然处在不同的年龄和学业阶段,但他们的情况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果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少给他们自主时间,什么都由大人来安排和计划,孩子只用按照家长的意志来执行,童年生活被缺乏自主性的各种“训练”所替代,那孩子很可能会进入这样一个不利于他们长远发展的处境:即使有一天在生理上已经成年了,但在心理上却难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他的生命力、内驱力和创造力在常年的“被安排”和“被训练”中一点点消耗殆尽。

  有研究证明,无论是从生理学还是心理学角度,人都是需要自主时间和空间的,这也符合人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人类对自主性的需求根植于我们大脑结构与神经系统的生物学本能,自主感是维持生理稳定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我们会看到,孩子从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开始,就会表现出想要自己做主的愿望,比如穿什么衣服去幼儿园、早餐先吃鸡蛋还是先吃面包,他们都很喜欢由自己来决定。这是因为当我们作出自主选择并成功实现目标时,大脑的奖赏系统会被激活,自主决策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大脑前额叶皮层高度参与的过程。当人的自主行为带来积极结果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愉悦感会强化该行为,形成“自主行动→积极反馈→愉悦感→再次自主行动”的良性循环。

  反之,当自主权被剥夺,个体感到失去控制时,人很容易产生无力感和无助感,并导致压力激素水平升高。长期如此,会导致人的动机下降。当孩子的时间完全由成人规划和安排时,他们所有的行为都由外部指令驱动,这会导致“他驱力”过强,一旦外部压力消失,孩子就容易失去方向和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不少孩子在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如前文所述的境况,失去了长期以来的外部督促和安排,孩子的内驱力又没有被培养和激发起来,他们就容易变得无所适从。

  还有一种在现实中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家长不能看见孩子闲下来,一旦孩子没有在做与学习相关的事情或者没有坐在书桌前,就开始感到焦虑不安。殊不知,那些看似有点儿浪费时间却可以由孩子自主决定的事情,也许恰恰是宝贵的成长契机。无论是选择看一本书、画一幅画,还是观察一群蚂蚁搬家,甚至是看着天空发一会儿呆,这个选择和行动都源于他内心的好奇和对世界的探索欲望,这个过程正是在一点点地将外部驱动转变为珍贵的内在驱动。

  这样的自主时间可以让孩子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能让他持久投入并感到快乐的事情,可以帮助孩子探索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当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他还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信念:“我能行!我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成功体验所建立的自信,远比来自外部的表扬和认可要坚实和持久。这种“自我效能感”,可以成为孩子应对未来挑战的心理基石,也能成为他们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源泉。

  因此,家长首先需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主性需求,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认识到自主意识和自主时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当孩子表现出想要自己做主的合理愿望时,给予他们适时的鼓励和选择的自由;其次家长需要克服自身对时间的焦虑感,努力不要将成人世界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身上,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不要将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太满,允许他们有一些留白的时间,有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或闲暇的时光;最后家长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可能永远为孩子做主,他们总有一天要独立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雨和挑战,要真正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就要着力培养孩子成为有内驱力、有责任心、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而不要让他们长大后成为什么都等着父母来安排的巨婴或者“空心人”。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0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