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依托林业工程学科优势,先后开设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等材料大类专业。学校坚持以培养适时、适岗、适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在地化”人才为目标,着力聚焦教与学“易”、专与业“融”、资与源“聚”等人才培养要素配置改革,走出了一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且具有学校特色的材料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重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
学校聚焦教与学“易”,重塑知识流通、教学互通、师生融通的以人为本育人体系,实现了“生有所长”“位有所需”的生岗适配和谐育人局面,解决了如何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实现“因材施教”与“精准就业”的难题。
首先,实施从标准化到精准化的模式转型。学校基于“学生因‘轻松’而爱上学习”的理念,结合材料大类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潜能等多维度的动态能力画像,对学生能力特征量化呈现。同时,结合技能要求、能力阈值、发展空间区域的人才需求,实现供需双端的动态优化。其次,推动专业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学校构建“1245”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制课程模式,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同时,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项目工场”,以知名企业员工发展案例结合行业趋势预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建议。再次,构建成效评价与持续优化的专业治理新生态。学校通过就业质量实时追踪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结合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3年内晋升率等指标,追溯学生能力成长轨迹,持续优化专业教育过程,进而驱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强化职业生涯指导、完善学生综合评价。鼓励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教师精准评估学生起点并据此设计学生个性化成长路径。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度
学校聚焦专与业“融”,贯通学生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推动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在地化”对接产业需求,解决了行业高校培养的大类专业人才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如何匹配的难题。
首先,进行基于质量闭环反馈的知识结构动态重构。学校以“灵活性动态评价”为根本,构建了“市场需求感知层—培养质量诊断层—知识图谱响应层—教学效果验证层”四维闭环反馈体系,适时对基于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素养匹配度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其次,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全链条孵化实践能力。将传统的“学校主导”转变为“产业掌舵”,使职业素养培养不再是抽象的能力清单。利用所在地的政策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资金保障,对接区域产业园区共建共享研发平台,依托学校高能级平台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建立用户参与产品和技术迭代的学生调研系统,并在此过程中系统性地孵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次,基于区域特色产业建立职业素养浸润式培养模式。学校基于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用技术攻关成果反哺教学迭代,同时将企业真实生产数据转化为教学案例库;按照“1245”课程架构,通过引导渗透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模式,让学生体验生产车间、研发基地等教学场景,在生涯规划中制作“学生—工程师”身份转换成长树,使职业素养培养从“刻意训练”转向“自然养成”。
构建资源精准配置的保障体系
学校聚焦资与源“聚”,构建科学化的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保障体系,实现办学基础条件与专业建设的精准对接,解决了如何根据专业建设需求指数动态调整实践资源、“双师型”教师等资源配置的难题。
首先,构建专业建设资源需求指数体系。学校以行业需求、教育质量、政策导向、资源现状四个维度,通过动态权重设计专业建设需求指数体系,整合教务系统、仪器共享平台、就业平台、企业调研数据等,通过指数计算公式获得专业建设需求指数热点图。其次,因势利导动态调整实践资源策略。根据需求指数排名,资源优先向指数上升的专业技能倾斜;统筹学校各类平台,按需求指数分配使用时段;与企业共建“虚拟资源库”,按需调用企业设备、案例库和导师资源。再次,循序渐进优化“双师型”教师配置方案。构建“双师型”教师能力矩阵,针对专业核心技能模块需求指数缺口定向培养教师或柔性招募行业专家;每学期按需求指数调整教师授课安排,设立“需求响应系数”绩效指标,对主动适应专业调整的教师给予职称评审加分。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2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