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伟大抗战精神是学生成长引擎

发布时间:2025-10-23 作者:李庆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伟大抗战精神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为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丰碑。这一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更是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宝贵资源。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使青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引导青年形成正确历史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活自觉担当意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客观历史坐标中把握伟大抗战精神,在集体记忆传承中引导青年形成正确历史观。

  数字时代,海量信息以碎片化、娱乐化形态消解着青年学生对历史发展路径的系统性认知。同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使学生容易陷入浅层化接收的认知困境、娱乐化解读的价值偏差,从而对抗战史深度探究意愿降低,弱化了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共鸣,对文化主脉认同产生疏离感。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系统性认知,摆脱上述困境,实现对历史记忆的活化传承。

  伟大抗战精神提供了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坐标系。以14年抗战史为轴,串联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标志性事件,构建“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抗战胜利”的完整历史脉络,有助于青年学生系统了解抗战史,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苦难辉煌,深刻领悟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发展,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地理空间是承载历史记忆的天然容器。从东北抗日联军活动区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再到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是民族生存空间的基石,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和气概。关键战役发生地更是民族精神的淬炼场。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信心的百团大战,破除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狂言的淞沪会战,打通运输生命线的滇缅战役等抗战阵地,勾勒出中华儿女的坚强意志和爱国深情。思政课教师据此拓展教学场域,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抗战时期真实厚重的历史,形成对伟大抗战精神内涵的系统性认知。

  在团结奋斗价值根基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民族精神滋养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思政课要将抗战史与学生个人情感和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内心深处与伟大抗战精神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14年抗战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内涵,为学生铸塑价值认同根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材。

  抗战史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思政课要通过微观叙事,用鲜活的抗战史实和人物故事,展现革命先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抗争到底的精神风貌,增强教学内容的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现实温度。如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战斗数月、弹尽粮绝后壮烈殉国的高尚情操,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谢晋元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的爱国行动,等等,触动人心的抗战故事能够让学生从情感层面深入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价值,这种情感共鸣和认知深化,促使他们增强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以沉浸体验重构历史实践,能够提升课程吸引力、深化学生对抗战史的情感共鸣。高校思政课要通过具象化、沉浸式场景建构,为抗战故事增强感染力和冲击力。如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数智技术复原抗战遗址、创设抗战情境、展现革命先辈爱国为民精神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坚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的信心信念。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践行伟大抗战精神,在应答时代使命召唤中实现青年自觉担当。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伟大抗战精神功能相通。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本质是让历史记忆转化为精神动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抗战史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自觉担当意识和行动。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充分发掘并释放其蕴含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活使命担当。思政课教师要采用年轻化、趣味化、技术化的教学表达方式,如组织学生发掘抗战故事并进行自主创作,让伟大抗战精神以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感染学生,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伟大抗战精神内涵价值,而且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拓宽了思政课的实践维度,激活了学生的使命担当。高校思政课要构筑“系统认知—情感共鸣—行动引导”链条,使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引擎,促使他们将历史责任感转化为现实行动力,铭记抗战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砥砺奋进。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3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