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奔涌的今天,我们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做知识的“接收器”,而要让他们成为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点火人”。未来科学家从哪里诞生?答案或许就藏在学校那间最“闹腾”的科学社团教室里。
科学社团这个充满魔力的“第二课堂”,正以其动手实践、玩中学的独特魅力,把“为什么”变成“试一试”,将课本知识化为亲手创造,悄然滋养着学生的科学思维,赋能教师的专业成长,驱动学校课程焕新升级,为未来埋下最珍贵的种子。
不只是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科学社团打破围墙,内容更接地气,形式千变万化。其核心秘诀就是“做中学”。最好的学习发生在动手拆解时、自主探究中以及组队闯关里。正是在一次次实践中,科学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严谨求实的态度与勇于探索的精神也由此成为促进孩子成长的内在力量。
不仅是学生。科学社团活动极大丰富了学校课程的内容,增强了实践性,推动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成功的社团更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名片”,通过竞赛和展示,能有效提升学校的品牌与影响力。科学社团就像一股“活水”,其能量同时注入学生、教师与学校三大主体,形成了多赢的赋能效应。
不囿于传统。想让科学社团活力满满,需要从内容到评价进行系统设计。内容设计上,要打造一张“阶梯式成长地图”。活动目标应分层递进,从“基础认知”到“能力提升”再到“拓展创新”,照顾不同起点的孩子。内容本身要足够好玩且接地气,紧密联系生活,并大胆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融合。
活动组织上,不妨引入“闯关”模式,可设计由浅入深的科学任务关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挑战。同时,要善用信息化工具,比如通过应答系统、在线平台实时收集实验数据与反馈,打造社团专属的线上社区,让思想碰撞和知识理解在交流中自然发生。
在实施过程中,要着力打造协作探究的团队氛围。将复杂项目拆解为若干模块,由小组分工协作完成。这不仅是学习科学方法,更是培养团队意识与责任感的实战机会。
最后,评价机制也需升级。要抛弃只看结果的单一标准,构建一个多元、发展的评价体系,将过程与结果结合,综合运用自评、互评、教师观察、作品评价等多种方式,让评价真正起到激励成长、发现问题、促进发展的作用。
我们既要充分认可科学社团的价值,更要以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持续优化的机制去精心呵护它。唯其如此,这股“活水”才能奔涌不息,激活小学科学教育的“一池春水”。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7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