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继承传统才能面向未来

——河南大学史学教育百年启示

发布时间:2025-10-29 作者:祁琛云 来源:中国教育报

  河南大学自建校之初,便开设中国上古史、西洋各国史等课程,开创了中原地区高等学府史学教育的先河。1923年,学校的前身——中州大学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初设文、理两科,史学隶属于文科。1925年,历史学系正式设立并开始独立招生,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

  薪火相传:

  三大传统奠定百年风骨

  百年岁月流转,学科精神何以赓续?答案深植于前辈先贤所积淀的办学传统之中。这是学科发展的魂。

  育人为本的教育传统。学校第一任校长林伯襄在内忧外患、国弊民穷之际,提出“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的理念。学校文科首任主任冯友兰把办好“像样的本科”作为第一要务,延揽一批名师来校任教。继任的李廉方院长积极改革大学教学制度,在文科各系试行“大学研究室实施计划”,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并出版会刊,现代教育风气蔚然大观。20世纪20至40年代,众多名师先后在此执教,培养了一批后来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在这里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考古学泰斗尹达、石璋如就读期间参与殷墟发掘,从此走上田野考古之路。

  20世纪50至70年代,历史学科始终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育人成效十分显著。在黄元起等名师的教导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历史学科培养了一批著名学者与行业精英,至今仍然活跃在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各个领域。

  与师资同样重要的是教材建设。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委托学校历史系编制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科所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本、专科两种)等5种教学大纲。20世纪80年代初,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等教材被教育部指定为部编教材,对全国史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外,周宝珠主编的《简明宋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宋史教材;靳德行主持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通史体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李振宏主编的《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则首次以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大范畴建构了史学理论体系,为无数学子铺就了历史知识的专业底色。

  文以载道的学术传统。约900年前,开封不再是王朝都城;约70年前,它又告别了省会角色,从繁华之都回归为中原小城。然而,正是这份远离喧嚣的宁静与八朝古都的深厚文脉,共同将此地造就为一片潜心问学、孕育思想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百年学科虽风雨兼程,学术之魂却始终坚守。近代社会飘摇之际,学校的史学先辈们致力于在乱世中守住一张安静的书桌,于中西文化激荡间寻一条新时代的出路。他们著书立说,弘扬学术。前辈先贤们无论在乱世中坚守,抑或在宁静中享受学问,都深刻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学术传统。这种精神感染着一代代学子,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回应时代的经世传统。历史学不仅是考据训诂,更在于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寻求经世致用之道,这是我校历史学科的初心。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冯友兰、嵇文甫响应新文化运动,创办“河南的《新青年》”——《心声》杂志,破旧立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范文澜、嵇文甫、姚雪垠等创办以抗日为宗旨的《风雨》周刊,积极宣扬抗战主张,极大地推动了河南救亡运动。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誉的萧一山,在主持院务期间创办《经世》半月刊,发刊词即阐明史学“明道救世”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是史学界需要解决的难题。嵇文甫、黄元起等于1951年共同发起、创办新中国第一份史学刊物《新史学通讯》(即《史学月刊》),肩负起在史学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庄严使命。

  以期刊为学术阵地,发挥史学经世之用,回应社会关切,是我校历史学科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与之对应的,还有研究议题的选择。学院确立与深化历史学科的优势方向,均源于国家与区域的现实需求,旨在从历史中寻求借鉴与启示。例如,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始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进程的探索。今天,“明道经世”既是历史文化学院的院训,也是历史学科的永恒追求。

  继往开来:

  体系化建设回应时代之问

  改系建院近30年来,学院顺应时代变化和国家所需,优化育人机制,完善学科体系,推动学院和学科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成从专业建设到学科建设的跨越,实现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围绕本科专业建设,重点培养师范人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本科教育拓展到研究生培养,历史学也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此后,经过不懈努力,学院于2003年获批中国古代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同时获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二是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优势特色日益凸显。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院的史学研究者深入耕耘,产出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奠定了在许多领域的学术地位。近年来,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跨时代、跨学科的特色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三是主动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彰显史学服务现实的价值与功能。近10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项、重点项目11项,既致力于精深的学术研究,又关照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真正做到了“思国家需、做国家事”。

  回望百年来时路,有些标志性事件折射着历史学科发展的轨迹,值得我们铭记。

  一是20世纪30年代师生参与殷墟发掘,开启了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学术传统。二是20世纪40年代系统开展的开封周边宋代历史遗存与文献资料整理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宋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新史学通讯》,确定了学校历史学在全国学术界的地位。四是20世纪80年代初朱绍侯主编、10所院校共同参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的发行以及后来的多次再版,为学校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影响力。五是20世纪90年代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求变,充分发挥历史学服务现实的功能,开设旅游管理、广告学、亚太经贸等专业,丰富办学面向的同时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六是2011年获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七是2014年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田野考古发掘资质,使中断了70余年的考古发掘传统得以恢复。八是2024年初中国史学科入选学校“1+5”筑峰学科建设工程,重新获得与其他优势学科同等的地位,为创建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正拓新:

  跨界融合定义未来之学

  新百年新起点,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人文学科价值重估与科技产业革命的双重变局,现代史学工作者如何延续史学的从容气度?

  对此,我们积极应对,主动求变。首先,调整育人模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改造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实施“课堂+讲堂”的育人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学术讲座相结合,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学术兴趣;将课堂从学校搬到田野、景区、企业、影视城等场景,给学生提供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突破学科壁垒。在交叉融合中实现历史学的时代价值,化被动为主动,尝试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合作,进行AI历史教学与研究;依托外语学院百年办学积淀,共建区域国别学;借助考古学跨学科特性,与生物、地理、医学等学科结合,开展生物医学与环境考古研究;与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交叉融合,开设文物保护特色专业,构建跨文、理、工、医等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系。

  生生而不已,化化而无穷。故如薪火之传,不知其尽也。百年学院承古拓新,砥砺前行,无数优秀学人在时光中酿就的优良人文传统必将经久而弥新,历时而永光!

  (作者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