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寻常的午睡环节观察,笔者发现,都是引导幼儿入睡,但教师的互动策略完全不同。
大班教师:“谁还没睡好?”中班教师:“真棒,被子都盖好了。”而一名小班教师则跟幼儿玩起了“开火车”游戏:“火车要钻山洞了(关灯)。”“接下来,火车需要加油了哦!小火车都停靠站台准备好休息了吗?”
表面看,这些策略都有效地导向了午睡目标(或至少是朝向目标努力),但深入分析其互动质量,差异立现。这促使我反思:追求幼儿行为的“合规”只是起点,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如何超越表面的有效管理,通过基于理解、充满尊重、富有创造性的高质量互动,将日常环节转化为幼儿主动参与、积极建构意义的宝贵经历。而“有效”与“高质量”的分水岭,就在于互动是否真正践行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所强调的“坚持儿童为本”原则,是否尊重、理解并赋能儿童,构建起积极、深度的师幼联结。
“有效”互动通常关注行为的即时改变(如安静下来、躺好)。教师经常说的“谁还没睡好”“是谁发出的声音”,其有效性在于快速聚焦问题,促使幼儿因外部关注或轻微压力而调整行为。然而,在这类互动中,教师的指令以提问为主导,幼儿被动回应,且缺乏对幼儿情绪状态的关怀与疏导。幼儿行为改变多源于教师指令或避免“点名”,而非理解规则的内在意义。这种做法难以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与情绪调节内驱力,更难以建立温暖、信任的师幼关系。
“真棒,被子都盖好了”,指向对幼儿具体行为的肯定,能对幼儿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但缺少了一些趣味性,难以长时间激发幼儿的内驱力。
反观“开火车”游戏,它精准把握了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热爱象征性游戏的特点,将常规动作关灯和休息的要求置于一个有趣、可理解的游戏叙事中。幼儿不再是被动服从“安静”的指令,而是主动扮演游戏角色,为了“火车”顺利运行而“加油休息”。行为本身被赋予了积极的情境意义,内驱力自然被激活。同时,“开火车”的情境充满游戏性和期待感,而非压力或指责。教师作为“列车员”或引导者参与其中,与幼儿处于共同的游戏心理空间,建立了合作而非控制的互动基调。
高质量师幼互动的价值,远不止于达成某个即时目标,它是《评估指南》所倡导的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强化过程评估、聚焦班级观察等核心原则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在实践中,高质量师幼互动通常表现出四个特征:尊重幼儿认知与经验、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赋予幼儿行为积极意义、促进幼儿主动参与。而提升师幼互动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持续深化对幼儿的理解,锤炼观察与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灵活、适宜,能将教育目标与儿童世界创造性联结的互动策略。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白沙湾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2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