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研体系如何突破传统桎梏,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十余年探索交出一份亮眼答卷:通过“育生·育师”导向的“循环·共生”教研体系建构与创新实践,以机制筑基、协同提质、效能转化三阶递进为实施路径,实现从“散点式教研”向“协同式育人”的跨越,打造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范式。
学校课程:
操场上的“汉字运动会”
“看!这个‘舞’字像不像在跳啦啦操?”在银川路小学的体育课上,学生们正用身体摆出甲骨文造型。“体教融合”专题共研中,在体育教研员孟令炜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孙宁与语文组教师王敏跨学科合作,从武术套路提炼汉字结构规律,用古诗节奏设计热身操。献唐学校更是把操场变“剧场”,学生用团体操演绎《少年中国说》。“上课变得更有意思了!”正在上课的孩子们兴奋地说。
这是日照经开区以“循环·共生”教研机制重塑区域教育生态的生动写照。日照经开区以“教师—课堂—学生”内循环与“区域—学校—教师”外循环双向驱动浸润式教研,打造立体化协同网络:纵向贯通,建立区、校、师、生四级教研链,实施“教研员驻校制”“名师领航工程”。横向融通,联动学科、项目、技术多元要素,创建“学科+”课程平台,开展“科技+海洋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红色研学+项目化学习”等创新实践,开发特色课程47门。数字赋能,成立虚拟教研室,搭建“云教研”中枢,通过空中课堂、云录播等数字化手段,惠及师生50万人次。
教研现场:
全域教师的“灵感碰撞”
周二下午两点,广州路小学语文教师刘洪艳匆匆赶到本次“联学共研”教研开放日轮值主席校——银川路小学。这次集体备课格外热闹——来自全区各小学的300余名语文教师分年级参与6个分会场的联学共研。
这样的场景,源于日照经开区推行的“联学共研”教研实践模式。“过去教研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现在全区教师成了‘教研合伙人’。”区教科研中心主任王合敬介绍。2019年起,日照经开区成立“教育智库”,弥补教研层级缺位,制定下发《日照经开区“联学共研”实施方案》,统筹制定教研规划。组建17个学科集群、32个跨校项目共同体,重点突破新课标话语体系向课堂实践转化的路径瓶颈;通过“半天研训日”制度、“轮值主席校”等创新做法,放大优质资源辐射效应,校际间形成“资源输出—经验借鉴—协同改进—成果反哺”的良性互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区域整体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发展:
从个体精进到群体共生
青年教师申路华刚带完毕业班,今年接手一年级数学。放在过去,光是适应新教材、准备新课就得耗费不少心力。“现在可不一样了!”他点开区里的“教育云”平台,“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精品课件,全区共建共享的资源都在这里,省下大量重复劳动时间。”
这正是日照经开区“育生·育师”教研理念下的减负实招。全区各学科固定每周无课教研时间,配套“教育云”平台62.9万份资源随时调用,教师备课效率提升40%。同时,构建分层培养体系:适应期新教师“135强基工程”和“青蓝工程”传帮带;提升期和突破期教师依托“1+N领航计划”和“名师工作室”项目攻坚;引领期教师作为学术导师和管理顾问带团队辐射示范。让每位教师在适合的平台成长,预计可缩短教师专业发展周期2.6年,形成发展有规划、进步有阶梯、全职业生命周期的“层级跃升”成长新路径。
近三年,全区教师累计获省级以上荣誉1100余项,培育出26名省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教师专业成长驶入快车道。“减掉的是不必要的负担,增加的是专业成长的底气和课堂增效的智慧。”区师训科郑霞总结道。育生先育师,通过赋能教师、提升效能,教研的本质正从工具价值向育人实践升华,系统性建构起双育导向的师生共生教育生态。
奎山脚下,黄海岸边,宁波路学校的学生正展示着渔业水质监测与循环模拟系统;桂林路小学的创新农具展台前人头攒动;献唐学校的科学思政课掷地有声……在日照经开区第二届青少年科学探索论坛上,这一幕幕共同诠释着经开区的育人变革:聚焦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在课程实施中做好育人成效的转化落地,将“教什么、怎么教”转化成“学什么、怎么学”,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素养全面提升。
“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一群人把手心的温度传递给理想。”日照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玲看着论坛上自信张扬的孩子们感慨,“让每个孩子发光,才是教研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3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