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在兹——语文传统观念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 杨澄宇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杨澄宇的《文不在兹——语文传统观念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是一部颇具开创意识的语文学著作,是对当代语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当下,汉语语文学已经来到一个学术革新的瓶颈,亟须朝向杨澄宇所言语言现代性的价值追求方面有新的领域开拓。毋庸讳言,当代语文学界在朝向哲学、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向度的敞开方面,尚有较为明显的注意力缺失。
作者阐明,汉语语文学在语用学意义上的拘泥——杨澄宇尝试把它描述为缺失现代性的“沉沦”——否认或遮蔽了另外一种汉语语源,即那些被诸如现象学形态的哲学与一切文学和艺术呈现并暗指的区域。因此,当代语文教学材料的选择未形成足够的开放性。如吕德安的诗,是一种美丽汉语的个别存在,即来自这个区域。但是,吕德安似乎到目前为止,几乎还不是现代汉语语文课的可用素材。汉语语文学的探索在当代发生的语用学偏颇,构筑了杨澄宇立论的问题意识:在何种层面上,对语文的谈论才是有效的?
这使我为之惊叹。语文学一直缺少这种朴素的回归: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杨澄宇有本源论的冲动,但不仅仅是历史追溯。鲜有汉语与文学家为母语投射了道的向度,哲思回到了语文学,这是值得注目的一次学术行动。杨澄宇追求语文之道,并邀约日常生活建筑了道的情境。19世纪以来,集为思潮的文化存在,一直在言说语言哲学和日常生活,二者几乎是现代性的主要意涵。
杨澄宇发现了语文大于语言的“缄默”之在。这是在本维尼斯特式的语言主体之旅中才能看到的风景,作者行走在一条语言哲学主体论或本体论的林中路上。因此,论著首次在语文学的论域移植了现代性维度,将探究的目光投向一直被忽略的主观语言学领域。在语文学的现代性话语中,杨澄宇的学术话语补足了语文的哲学盲视。
因此,杨澄宇反抗片面语用学的方式是对唯名论的开放态度。他大胆试验了唯名论在汉语语文学中的可能。如此一来,语文得到了真正的灵魂投射,杨澄宇尝试在旁侧为一个更为广大的汉语语言的本体揭幕。他是在更深切的语言现场取得语言素材:在一切仪式脱离了蛊惑的现场之后,特别是脱离了绝对的启蒙姿势以后,语言交感巫术的残留才显现出来。布罗茨基的马,吕德安的鲸鱼,韩东的黑暗,都进入了杨澄宇的论说,他甚至从中呈现了一种久违的语言亚文化。
可想而知,胡塞尔、庞蒂或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主张者甚至本雅明,都是在这条行程上大概率遭遇的朋友。但是,杨澄宇没有忘记东方经验。汉语的先验论或超验论集结于“气”,构成了杨澄宇哲学飞行的中西路线的桥接术,而身体作为情理交汇的自然载体,也首次进入了语文学的讨论。杨澄宇绵密而跳脱的论述,是一场富有哲思创生和诗性呈现的观念探险。他尝试接续的,不是语用学的庸俗社会学和工具语言学经验,而是一种新的整体性观念。身体在道的通达中,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语言形象。杨澄宇看到了它的混沌和日常生活属性,在语言的意义上,身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身体在柏拉图的洞喻中,以凝视的方式改写了启蒙困境,首肯了大音希声和万目皆盲,语言的生生之境在意义之外的美学领域呈现出来。
在生活和生命讨论中,语文复活了。杨澄宇为语文寻找到了场域,创造性地描述了语流的形象,阐释了语言的交流功能。童心所面向的纯粹和闲聊一起作为新语料,生成了汉语的现代景观。艺术生活也是作者着力研讨的对象,印象派的含混、荒原意识和废墟观念统摄着他接下来的论证。
随着更多的诗涌现在观念的星丛,沉默再次戏剧性地出现了。它源于杨澄宇创设的“裂缝”概念,是语言返乡路上的见闻。沉默与深渊,这样的语词在语用学之外展现了语文的广达。闲言作为语言的飞地,被释放出来,汇聚到语文的大道上。与此同时,“游戏”也被怂恿和鼓励,成为语用的合法方式。
从本质到结构与形式的论述顺序里,可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至此,大部分诗歌的形式谈论不再局限于小学范畴的前景语言,呈现出主体在场的格调。杨澄宇甚至分析了在翻译情境下的汉语现代性状,我认为,这抵达了新诗研讨的一个真问题。在庞德的诗中,作者进行了汉语元素论的追问,看到了一场遥远的互文。缄默可以视作一种语言内在的姿势,它昭示着空间诗学。杨澄宇为汉语现代性在场域之外找到的出路属于空间诗学的崭新向度,而在空间诗学上,当代文化的空白感已经被复写到让人担忧的地步。
这条论证的路线图所引领的语文学的观念革新还有待观察和评估。无论如何,语文学当代性的实现已经在杨澄宇这部论著中展示了它最初的曙光。对于语文教育研究而言,或许是为数不多的,但极重要的一次尝试。杨澄宇试图将语文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样貌描述给我们,这对于语文教育实在算得上兹事体大。每一位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在漫长的工作生活之余,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疑问:“语文到底是什么?”多少次,这样的困惑就像一片青年时就开始酝酿的朦胧,消散在中年的阳光与琐碎中。但如果翻开这本书,那么至少能看到,有人正在给出他的答案,而真正的答案,在你自己未完成的那首诗中。
回到语文本身,就是重新寻找原文的过程,也是汉语朝向原乡的重要归途。这本既可作为语言哲学论著,又可作为诗学论著的语文学著作,必将在学术史上留下它的印记。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5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