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邵阳学院有效破解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脱节难题

以“双贯通”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05 作者:张平 唐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面临三类问题:一是人才供给与区域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与产业要求错位,导致毕业生“用不上”。二是能力锻造与价值培塑割裂,教育过程重技能轻情怀,导致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三是协同育人机制失效,校地企合作流于表面化、碎片化,导致毕业生“干不好”。这些矛盾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功能的发挥,也使基层应用型人才匮乏问题更加凸显。

  破解之道:“双贯通”模式重塑人才培养路径。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邵阳学院探索构建了以“双贯通”为核心的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以教育生态学和产教融合理论为基础,旨在通过职业能力素养锻造和基层价值情怀培塑的双向贯通,实现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构。

  职业能力素养锻造链贯通。通过“基础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四阶递进,构建职业能力素养锻造贯通路径。以“通专融合”夯实能力基础,以“理实融合”加强技能转化,以“课岗融合”对接岗位标准,以“专创融合”驱动能力跃迁,实现学生能力的递进提升,形成完整的能力发展闭环。

  基层价值情怀培塑链贯通。通过“乡土认知—情感认同—责任担当—信仰坚定”四维升华,构建基层价值情怀培塑贯通路径。以价值引领课程化、基层场景实践化、在地文化浸润化、榜样示范常态化、评价激励导向化,培养学生的基层情怀和服务意识,实现价值情怀从课堂认知到基层践行、从在地情感到家国使命的全程渗透与递进升华。

  实践路径:双螺旋互嵌与“四融合”推进。“双贯通”模式通过双螺旋互嵌机制,将职业能力素养锻造与基层价值情怀培塑有机结合,并通过“四融合”路径有效实施。

  通专融合奠定基础。通过开发“大平台+小模块”课程体系和本土特色课程,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文化认同,提高基础通用能力,推动能力筑基与价值引导融合。

  理实融合促进转化。通过“课堂—仿真—现场”三段式教学场景和“基础实验—校企实训—真实项目”分层递进实践,开设理实融合课程62门,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推动技能转化与情感深化融合。

  课岗融合实现对接。通过课程与岗位能力映射矩阵和活页式教材开发,确保教学体系、内容、过程,同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前沿技术、职业素养、工作过程无缝衔接,实现岗位适配、责任绑定,推动岗位胜任力与责任自觉融合。

  专创融合驱动跃迁。通过“必修+辅修+实践”三级课程链和“专业实验室—创客空间—孵化器”三级培育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发展能力与信仰坚定融合。

  机制保障:构建“七共育”协同育人生态。为确保“双贯通”模式的有效运行,学校构建了“七共育”协同育人生态:共设学科专业,实现培养目标双向锚定;共研方案课程,促进教学内容双线渗透;共组师资队伍,推动教师角色双重赋能;共建基地平台,实现教学场景双功能融合;共施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行动双轨并行;共评人才质量,实施标准双维考核;共享协同成果,实现价值双向循环。

  近年来,学校与邵阳市及县(市)区和行业龙头企业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撤停与区域产业契合度低的专业15个,新增“四新”专业8个,提质优势专业20个。同时,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335个、现代产业学院6个,开发校企合作课程174门,超60%课程融入企业真实项目。“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40%,学校聘请32位知名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由企业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成效启示: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双贯通”模式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脱节的难题,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该模式也给地方高校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启示:一是要坚持能力与价值并重,打破传统人才培养中“重技轻道”的惯性。二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建校地命运共同体。三是要构建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形成“需求感知—培养实施—多维评价—反馈改进”的动态闭环。

  (作者张平系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唐杰系邵阳学院副校长;本文系2025年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产教适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02502001287]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5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