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系统化教学设计(第九版)》([美]沃尔特·迪克、卢·凯瑞、詹姆斯·凯瑞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有一点儿莫名的激动。2014年,我在主持一个培训项目时使用的主要教材就是《系统化教学设计(第六版)》。在我的认知里,好的教学需要好的设计,好的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系统化思维。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在课程体系里系统思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那么他的教学就有可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我给这个为期一年、共30个工作日的培训项目取名为“农村中学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系统化教学设计’工作坊”,目的就是要帮助年轻教师们建立起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意识。实践证明,这本书的理论对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原理、提升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是有明显帮助的。
教学设计的系统思维是一种将教学活动视为相互关联、互动且动态发展的整体过程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全面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协调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系统化教学设计(第九版)》就是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优化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本经典著作。
第九版的整体结构依旧紧扣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核心逻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通过科学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来优化教学过程。书中不仅深入解释了“迪克-凯瑞模型”的各个环节,还结合大量的工具和案例,展示如何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应用这些理论。从目标分析到学习者特征调查,从教学策略制定到评价反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更重要的是,第九版将数字化学习环境纳入系统框架,使教学设计真正走向跨平台、跨领域的综合应用。
这一版吸收了学习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展现了跨学科整合的特点,使教学设计不仅是一套技术性方法论,更成为理解学习本质的重要学科工具,这一拓展使得理论部分更加立体和前沿。在坚持“迪克-凯瑞模型”的系统化优势的同时,这一版引入了敏捷设计、快速原型等灵活方法,更符合当今教育技术发展迅速、学习环境复杂多变的现实需求。它提示我们,教学设计既要有系统的规划,又要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以便在不确定性中持续优化教学实践。
从整体上看,第九版与第六版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技术的更新,全面覆盖了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二是理论体系的拓展,从心理学走向跨学科整合;三是应用领域的延伸,从课堂扩展到医疗、企业、军队等多场景;四是方法论的灵活化,从单一的线性模型过渡到敏捷与迭代。可以说,第九版不仅是一次修订,更是一种“升级”,它代表了教学设计学科从传统教育模式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转型。
阅读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教育学的子学科,更像是一种学习工程学,能够应用于各种复杂场景。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设计不仅要回答“如何教”,更要解决“如何让人学得更好”这一核心问题。本书对灵活设计方法的强调让我意识到,面对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教学设计必须保持动态性和迭代性,这为未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与第六版相比,这个版本更强调“把模型过程工具化”,有助于提升内容的可用性与自评落地:增加了逐章“导读”模块,先行概述该章核心思想与任务定位,降低了入门难度;每章新增“评价和修改”及一套可贯穿各步骤的“量规”,支持边做边评、迭代优化;新增了流程图和更多汇总表格,强化步骤关系与产出物的可视化、可操作性。从“所读为所用”的视角看,“导读+量规+流程图”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对照理论联系自己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复盘,实现学以致用——我认为,这是作者为读者提供的系统化阅读与实践支架。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5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