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勉励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贯彻落实一系列重要部署,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教育始终承载着文明传承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基因,不仅是对教育本质和使命的再认识,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命题。从古代先贤的教育智慧,到革命年代先辈们的育人实践,再到新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教育家精神植根于中国文化沃土,历经岁月沉淀、烽火淬炼和时代磨砺,熔铸成新时代的精神瑰宝,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教育家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文化血脉,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基因蕴含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其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源于深厚的家国情怀传统。中华文明自古强调个人与家国命运的同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将自我实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岳飞“精忠报国”的情操等,无不彰显着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境界。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构成了教育家精神最深沉的文化底色。
其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植根于士人精神世界的高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有着“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期许,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训导,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守,直至后世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认定,都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有渊博学识,更要具备高尚人格。这种对道德楷模的追求,使中国教育家天然肩负着行为世范的社会期待,超越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其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汲取了古代丰富的教学思想。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崇尚“教亦多术”。《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循循善诱之道,“教学相长”的辩证思维等,都体现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些教育智慧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的深厚底蕴。
其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折射出知行合一的哲学传统。从《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早期觉悟,到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系统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真知必源于实践,并见之于实践。这滋养了教育家们不尚空谈、深入实践、笃行不怠的宝贵品格。同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也推动着教育实践的不断革新。
其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承继了“仁者爱人”的儒家精髓。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对待学生“循循然善诱人”,孟子发扬“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性善论,为教育中的仁爱提供了人性基础。师生共学、情感交融的传统就是这种仁爱精神对学生的普遍关爱和无私奉献的体现。
其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情怀。《礼记》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胸怀天下的气度,使中国历代教育家天然具有一种超越地域、民族局限的弘道追求。同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使命感,也使教育者自觉承担起以文化人、教化社会的责任。
教育家精神与革命文化血脉相通
教育家精神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经历了深刻淬炼,汲取了革命文化的丰厚滋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品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抗战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秉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原则,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教育继续发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行“民办公助”办学模式,有效扩大了教育覆盖面。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徐特立、吴玉章、成仿吾等无产阶级教育家脱颖而出。如徐特立视教育为“社会的中心”和“崇高而愉快的事业”等。他们的教育实践与革命理想高度统一,实现了教育家精神在革命文化中的升华和重塑。
一方面,革命文化为教育家精神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其一,坚定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了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教育方向。其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三,培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其四,建立了“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开创了新型教育伦理关系。
另一方面,革命文化也为教育家精神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实践路径,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伟大的精神动力。革命文化滋养下的教育家精神,突出体现了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形成了“红色师魂”这一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精神特质在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源泉。
教育家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水乳交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革命文化养分,融合时代精神,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教育家精神正是在这一文化土壤中进一步升华,展现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契合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
其一,教育家精神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精神蕴含着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优秀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工作经验的精炼总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投入教育强国建设实践积蓄强大精神动力和深刻教育智慧,增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带动学生自觉践行,助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其二,教育家精神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伟大精神力量。教育家精神注重道德情操与育人智慧的融合,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重视品格塑造,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发展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将“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作为毕生信念,其“既教语文、更教做人”的育人思想,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其三,教育家精神助推教育现代化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教育家精神鼓励教育者积极回应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创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也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国家目标高度一致。
其四,教育家精神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教育家精神既扎根中国大地,又具有国际视野,既传承文化基因,又彰显时代气质,引导广大教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广大教师当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既坚守文化根脉又勇于创新突破,在教书育人岗位上躬耕不辍,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谱写新时代育人新篇章。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6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