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和关键路径。我国高校要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以高水平国际合作助推一流大学建设。
树牢国际化办学理念,夯实国际化办学文化基础
推进国际化办学,首先要树牢国际化办学理念。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治理和科技创新的内在需求催生新的国际交流机制。同时,数字化转型与教育模式创新有效提升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效能。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为跨国课程共建和学分互认提供了技术基础,降低了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门槛,有利于知识的全球流动。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已经成为集聚全球人才和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
中国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必须在全球坐标中定义、在全球合作中实现。我国高校要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市场需求旺盛的机遇,依托中国对全球人才和国际学生吸引力持续增加的优势,牢固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构建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培养世界一流专业人才、产出世界一流成果,真正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插上国际化的翅膀。
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格局
高校要系统设计国际化办学工作,明确国际化发展路径,完善国际化办学考核机制。通过全校“一盘棋”的系统设计,推进国际化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学校、学院、团队三级国际化工作机制,构建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院系学科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体系,涉及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术研究与创新、留学生教育与支持以及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等方面,集中体现高校在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高校要按照“学校管总、学院主抓、学科主建”的思路,通过分层、分级持续深化国际教育合作,不断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切实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实施专项计划,推进国际化办学目标落实
专项计划是为完成特定任务而制定的行动规划,因其特有的目的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系统工程,涉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全英文专业、国际留学生、国际学术期刊、国际著名期刊编委等指标,工作覆盖学校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只有通过专项计划的实施,才能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国际化办学目标落实。
高校一是要通过实施学科国际影响提升计划,积极融入全球学术体系,接轨国际学科评价体系,努力培育更多高被引学者,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二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知识、具备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全球海外人才推介会、海外英才恳谈会、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以及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深度参与科研合作等形式,加大海外人才引培力度,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协同科研的合作团队,产出更多具有引领性、突破性和颠覆性的科技成果。
发挥优势资源,强化国际文化教育品牌建设
发挥我国高校资源优势,加强国际教育品牌塑造,是落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战略任务的重要路径。高校一是要注重品牌建设,梳理自身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强化国际文化教育品牌建设,以细分领域的品牌建设,带动国际化办学工作全面提升。二是要加强全球教育治理研究,构建国际师资培养体系,扩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的影响力,建立研究、教学、培训、社区参与和交流的综合体系。三是要优化国际学生结构,创新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扩大欧美国家学生的招收规模。四是要实施全球文明互鉴促进计划,推出精品著作,推动成果持续出海,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的项目,积极选派师生赴联合国机构工作。五是要发挥我国高校学科、科研、人才优势,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协作,为解决世界共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