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军团队
■参赛项目:
AI+工业机器人的联轴器柔性智能装配系统
■参赛院校: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参赛选手:
吴洪贵、崔晨曦、郑金林
“让智能装配点亮中国制造!”11月14日晚,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现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学院“AI+工业机器人的联轴器柔性智能装配系统”项目团队自信满满喊出自己的口号。
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像“火眼金睛”一样自动识别部件漏装,质检效率提升300%;
工业物联网+数字孪生,构建“虚拟工厂”,实时映射生产动态,故障响应速度提升60%;
机器人协同作业+复合夹爪,突破柔性装配瓶颈,精度与灵活性兼得;
……
比赛中,这样的最新技术被3个青年人娴熟地应用于电机装配产线。
“你们如何掌握这么多高精尖的技术?”面对记者的提问,团队成员郑金林告诉记者,团队刚组建时,他们对工业机器人、AI算法等技术都不熟悉。面对联轴器装配工艺的复杂性,他们在实训基地白天跟踪产线操作,夜晚研读技术文献。“记得第一次调试机器视觉系统时,识别精度始终不达标。我们连续一周每天只睡6小时,反复调整算法参数,最终将联轴器的漏检率降至0.1%以下。”郑金林回忆。
正是这种“死磕到底”的韧劲,让团队掌握了机器视觉精准定位、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更在跨专业协作中凝练出“技术互补、责任共担”的团队精神。
备赛期间,他们深入多家制造企业调研,发现企业里的联轴器装配一直依赖人工经验,这样扭力控制精度很低,质检效率低下。为此,他们大胆引入AI数字人实时决策系统,通过动态分析装配数据、智能推荐工艺参数,实现了扭力误差控制在±1%的突破性成果。“我们设计的复合夹爪既能抓取不规则零件,又能自适应调节夹持力,替代了原有重体力人工操作。”团队成员崔晨曦告诉记者。
团队设计出的这套智能装配系统不仅应用于比赛,他们还与浙江省一些机电企业合作,对企业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改造后,企业的人力成本降低了2/3,装配故障率下降了50%,产品一致性显著提升。团队搭建的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企业生产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革新思考。”企业工程师给予项目团队高度评价。
以AI为翼,以匠心为舵,从青涩学子到技术攻坚的先锋,这群年轻人用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他们的指导老师张永超感慨:“项目最大的成果不只是奖项,更是学生们在解决问题中建立的职业信仰与团队凝聚力。”
当他们接过亚军奖杯,团队队长吴洪贵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从课堂走向车间,从理论迈向实践,每一次调试、每一次攻关,都是青春与工业智慧的碰撞!”
[专家点评]
曹彦生(大国工匠):
作为在航天精密制造领域工作了20年的技术工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这个项目让我看到了“AI+工业机器人”在装配领域的创新突破。
首先,±1%的装配精度控制让我格外关注。在航天领域,我们常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任务失败。这个团队通过AI智能体的精准控制,在联轴器装配中实现如此高的精度,这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典范。其次,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的融合应用非常精妙。他们不仅实现了装配连接件的自动检测,更重要的是能够识别漏装问题。这相当于给生产线装上了“火眼金睛”,每个细节都逃不过它的检测。再次,自主设计的复合夹爪让我眼前一亮。装配不同于加工,它需要柔性和刚性的完美结合。这个团队设计的夹爪能够适应多种工况,这是真正的技术创新。同时,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让整个生产过程可视化、可追溯,这对质量管控意义重大。
从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走出来的我深知,真正的技术创新来自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理解。这群年轻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解决了制造业的共性难题,人力成本降低2/3、故障率下降50%。这些成果证明了“AI+制造”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他们今天在联轴器装配上的突破,明天就可能应用到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更多领域。这就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5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