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言教学需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英语教育赋予了文化传播的使命。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师附小”)依托“一班一项目”“场馆课程化”的教育生态,通过20年持续探索,构建起“故事启智—多维融合—场馆课程化—数字转型—国际对话—多元评价”的全链条培养模式,形成了跨文化素养培育的新范式。
故事启智:建立文化浸润教学生态
2000年,华师附小针对小学英语教育中“西方节日主导、中国文化失语”的痛点,率先开展“儿童英语故事教学法”实验,通过演绎中外经典故事,构建起语言与文化融合的教学新生态。学校以《新维英语》(又名《大胡子伯伯讲故事教英语》)为教材,选取《神笔马良》《小红帽》等中外经典故事,通过“三明治故事教学法”将语言学习嵌入文化情境。教师化身故事讲述者,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模仿对话、感知文化差异。例如,在《石头汤》课例中,学生不仅学习词汇与语法,更通过合作煮汤的情节理解“分享”的跨文化价值观。2004—2008年,英语科组相继获评天河区、广州市优秀科组,印证了故事教学法对文化意识启蒙的有效性。
多维融合:构建立体文化学习空间
学校以“三结合”思路推动教学改革,构建了“内容—环境—课程”三位一体的多维融合体系。在内容选择上,整合部分朗文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化教材与“广交会”“数字岭南”本土文化资源,形成“听说领先、读写并进”的模块化课程架构。在环境营造方面,打造“英语文化广场”——学校腾飞楼架空层柱子展示各国文化知识,楼梯台阶印刻英语谚语,教室设置“英语角”与双语手抄报,形成“步步有文化、处处可学习”的场域。在课程架构上,常规课程与“国际文化交流营”“英语戏剧展演”等特色课程并行,形成分层递进的文化学习路径。
“英语+文化”课程体系颇具特色:基础课程覆盖一至六年级语言知识与多元文化认知,拓展课程通过“非遗英语”“中外节日对比”等专题深化文化理解,实践课程则依托国际交流活动检验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学生对不同文化展现出较强的同理心与包容度,大部分学生不仅愿意换位思考,还乐于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通过系统化学习,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英语表达的掌握度高,在全国英语竞赛中屡获佳绩。
场馆课程化:创设沉浸式育人环境
“场馆课程化”是学校实现文化场景与教学空间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校园内“一湖五园八馆”的景观设计,将自然生态与文化元素相结合,转化为鲜活的“立体教材”。
“一湖五园”中,昆园以篆刻石刻传递中华文化精粹,赓园以红棉、龙眼树与节气漫画营造艺术氛围,丁园通过99支“丁”字伞传递环保理念,学生在写生、观察中用英语描述自然与人文景观。
“八馆”则成为文化体验的核心载体:非遗博物馆内,学生通过“一班一项目”计划开发课程,如五年级研究岭南画派时,用英语讲解画作历史并设计互动问答程序;汉字数字博物馆中,学生探索甲骨文与二进制代码的关系,撰写“汉字与科技”双语报告。
数字转型:变革双语传播范式
学校依托“非遗润童心”双语数字资源库,推动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转型。资源库包含70余篇非遗故事微课,以动画、标准发音与文化解析相结合的形式,破解传统教学中非遗文化“知易行难”的困局。例如,“剪纸”微课既教授“paper-cutting”“scissors”等词语,又通过视频演示阴剪、阳剪技法,并对比中西剪纸艺术差异,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统一。
微课服务10所华师附小集团校,辐射省内外100余所中小学,重点帮扶7所边远地区学校,线上平台累计阅览量达13万次。线下通过非遗展览、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互动,形成“线上辐射+线下深耕”的传播闭环,不仅打破时空限制,更通过标准化资源输出(如微课脚本、教学案例)为边远地区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国际对话:形成双向交流机制
学校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构建了国际化双向交流机制。在接待国际友人时,“英语大使”以双语介绍校园文化(如“一湖五园八馆”设计理念),并通过角色扮演、文化体验活动展现中国礼仪与非遗技艺,深化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学校还组织学生赴澳大利亚、英国参加跨文化交流夏令营,通过入住当地家庭、参与户外探险等活动,传播春节、书法等中国文化,同时吸收西方社交礼仪与教育理念。
学校联合港澳及内地30余所学校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小学英语教学联盟”,开展联合教研,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协同发展。这种“立足本土、辐射湾区、联动国际”的交流机制,使学生在文化碰撞中成长为既理解国际规则又能自信传播中国文化的“双栖型”人才。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显著提升,能够独立策划文化展览与国际交流活动,近年来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项、省级奖项500余项、市级奖项1000余项。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英语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7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