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中小学写作课堂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DeepSeek、文心一言等工具能够生成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的文本,在这样的新生态里,教育不能仅追求技术的“神奇”,更需要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本质坚守在哪里?
坚守学生的主体地位
写作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文字的主人。AI可以生成逻辑顺畅的文本,却无法替代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世界的能力。技术的应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性。
写作不仅是语言表达,更是自我与世界的对话,是生命经验与思想的外化。基于个体体验的文字,承载着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独特印记。AI能辅助遣词造句,却无法替代立意与论证;它能生成“语言外观”,却不能建构“认知深度”。主体性是写作教育在AI时代的第一道防线,学生唯有通过文字完成对思想和情感的独立表达,才能真正实现写作教育的目标。
坚守写作的实践根基
生成式人工智能让“结果”几乎唾手可得,但写作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过程”。AI或可简化部分操作,却无法替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生成的理解与智慧。
在文本过剩、信息冗余的当下,写作过程的可见性才是学习的核心证据。若只有结果,而缺乏思维轨迹,优美的成文并不能证明真正学会了写作。具身经验与在地生活是学生写作独特性的源泉,这部分经验无法被AI算法模拟。课堂应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提炼主题,将观察、访谈、体验作为写作的起点,让每一次推敲、修改和重构都成为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孵化的过程。
守住写作的过程性,实际上是守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实践智慧。这不仅意味着防止AI“替代”,更意味着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让AI成为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助力工具,而非认知成长的主宰者。
坚守写作的价值使命
写作教育的终极使命,不止于训练语言技能,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生成意义,承担文化传递和价值涵育的责任。文字是思想的形式,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格成长的重要媒介。
现阶段的AI虽然能够生成合乎语法的文本,但并不真正“理解”语言。正如科幻作家特德·姜所言,大语言模型不过是对数据的模式化再现,它并没有真正“在使用语言”。AI可以优化形式,却无法替代人类在写作中生成的价值判断、伦理担当与文化认同。
如果学生仅依赖AI生成的文本,他们可能会错失培养反思与批判精神、激发创造与创新灵感的机会。写作教育的价值,正在于使学生不仅能书写个人的经验,更能通过写作生成对人性、人生与世界的理解和关怀,培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担当。
写作教育的价值使命,归根结底在于让学生学会对文字负责,对事实负责,对社会负责。唯有如此,文字才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成为文化自觉、道德判断与人格成长的场域。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中小学写作的外部生态,但它不能也不应改变写作教育的本质。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写作教育始终要培养能以语言生成意义的主体:会思、能辩、敢言、善言的人。
(作者李金云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子晨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本文系2025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项目“数智化背景下语文教材创新使用的案例库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7日 第0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