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农林高校技术领先如何通向产业适配

发布时间:2025-11-19 作者:勇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前,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在多个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科研成果与技术应用甚至走在生产实践前列。然而,随着产业变革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部分农林类高校仍面临教育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式创新不足等难题,导致课程设置与一线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错位。

  农林类高校亟须打通技术领先到产业适配的路径,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林一线,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培养目标。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推动产教融合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构建以真实产业场景为课堂、以一线复杂问题为教学内容的新型育人生态,将人才培养嵌入产业链与创新链,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产业变革的亲历者与推动者。

  以“融”优结构,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学科、专业与课程作为有机整体,共同构筑人才培养的系统基石,形成了协同演进关系:学科引领专业发展、专业支撑课程建设、课程反哺学科创新,以此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的动态契合。南京林业大学在学科、专业、课程协同改革方面开展了系统性探索,着力构建对产业变迁具有敏锐响应能力的长效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从“供给主导”向“需求牵引”转变。

  学校坚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先导,依托林业工程、林学等“A+”学科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需求以及江苏省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前瞻布局智慧林业、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交叉学科,积极筹建未来低碳技术学院等实体化创新平台,着力培养相关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建立“有进有出、有增有减”动态调整机制,增设智慧林业、木结构建筑与材料等8个新农科新工科专业,开设“碳中和经济学”等14个微专业;停招或撤销与产业转型升级脱节、发展活力不足的专业,保持与现代林业产业链紧密衔接。在课程建设上,构建“通识奠基、专业固本、拓展提升、实践强技、创新引领”五维联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内容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转型。

  以“协”聚合力,激活多元主体动能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当前,部分校企合作仍停留在以项目为纽带的浅层对接阶段,依赖短期协议维系,资源整合度不高,缺乏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对人才供给的新要求。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必须着力构建科技、人才、创新三要素良性互动的协同体系,推动校企双方在共研、共育、共建、共享中实现深度融合。

  学校以构建可持续、制度化的协同机制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从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的实践路径。起步阶段,以企业冠名合作班为切入点,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构建“基础课程+企业定制课程”双轨教学体系,组织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形成“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相关专业就业质量持续提升。随着改革深化,推动合作从松散型向实体化、制度化转型,通过共建产业学院,组建“校内导师+企业工程师”“双师型”教学团队,联合建设实验室与技术中心,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深度协同。2025年,为进一步拓展合作维度,学校与江苏省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实施“定制新农干”计划,通过定向培养为基层输送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推动校企合作从单一育人功能向服务国家战略的整体性跃升。这一机制有效打通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壁垒。学生在一线场景中锤炼实践能力,增强专业认同与职业使命感;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研发反哺教学,促进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企业获得精准适配的高素质人才与技术支持,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校企双方从“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逐步形成育人共同体与创新联合体的双重效能。

  以“贯”通路径,促进知识价值同频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实现从专业知识之“知”、强林兴林之“爱”到服务国家之“兴”的全面跃升。这一过程本质上是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深度融合,远非传统课堂所能承载。为此,高校必须突破单一化培养路径的局限,构建科研实践、竞赛实训、社会服务三者联动互促的育人新机制,让学生在创新中深化认知,在挑战中坚定信念,在服务中升华理想。

  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路径联动化改革,构建“导师引领—团队协作—项目驱动”的科研育人体系。5年来,学校累计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课题研究5000余项,实现大学生科研训练全覆盖,有效推动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转变。竞赛育人方面,系统推进赛创融合,围绕行业真实需求,组织学生参与21个学科大类81项高水平专业竞赛。“十四五”以来,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累计获金奖29项、银奖14项、铜奖16项,并两次荣获高校集体奖。服务育人方面,持续开展科技下乡、技术推广等实践活动,每年选派百余支研究生团队深入基层,引导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强化使命担当。

  学校通过“做中学、研中创、服中悟”的联动机制,切实促进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中超半数选择扎根基层,参与“西部计划”、“苏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的人数持续位居江苏高校前列。“强林兴林”的使命意识已深深融入南林学子的职业选择,一批批青年学子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展现出新时代农林人才的担当与情怀。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9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