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技术革命重塑信息传播逻辑。高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其工作场域和范式悄然发生转变。技术赋能是机遇,但信息茧房、技术依赖、流量优先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以“大视野”锚定历史方位与价值坐标。一是以理论创新为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两个结合”,深入解析智能时代的本质矛盾。既要警惕算法背后的意识形态选择,防止技术至上导致价值空心化,又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推动文化传承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赋能,增强师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认同。
二是以历史纵深为轴。在人类文明演进与技术革命的长周期中,把握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智能时代,知识半衰期缩短,科技迭代冲击传统学科,既给高等教育带来挑战,也赋予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价值引领、技术赋能等重要使命,需重塑工作形态。
三是以时代需求为纲。紧扣国家战略与青年成长需求,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价值融入“个人发展—高校育人—国家战略”的逻辑链条。明晰工作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的历史延续性与时代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工作价值追求与青年现实关切的同频共振。
以“大系统”构建协同机制与治理格局。一是构建“数据+技术+平台”系统基底。要摆脱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运用数智技术提升管理效能。例如,通过算法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场域。
二是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打破宣传部门单打独斗模式,激发治理主体的互动效能。学校党委须承担领导与政治责任,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纳入“双一流”建设布局,明确数智技术应用的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案;建立党委统筹,宣传、学工、教务等多部门参与的协作机制,共建“课程思政智能资源库”,打通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联系;借助智能化手段构建师生广泛参与的“分布式”治理机制,支持教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思政素材,鼓励学生创作校园思政作品,打造多元内容生态。
以“大融合”激发内容创新与载体革新。一是推进内容创新。一方面,融合价值内核与时代元素,使主流价值从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叙事,关注数智时代的科技命题、青年话语与现实场景。另一方面,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依托数智技术构建跨学科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内容矩阵。组织跨领域团队开发“智能时代的伦理与价值”等融合课程,以哲学思辨回应技术难题,用科技案例阐释理论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二是推进载体革新。一方面,融合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借助元宇宙、数字孪生技术,将教室、校史馆等物理空间转化为线上可进入、线下可感知的融合载体,拓展工作覆盖维度,打造虚实共生的文化场域。另一方面,促进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的互补,利用数智技术激活传统载体的价值、深化新兴载体的应用,形成“传统载体做深、新兴载体做活”的协同效应。
以“大品牌”塑造独特标识与价值共识。一是提炼文化标识。立足校史传统、办学特色、优势学科及智能时代特征,通过“历史积淀—现实映照—未来展望”的三维提炼,形成独特且具有时代性的精神符号。
二是实现品牌理念内化认同。推动师生从“知道品牌”到“认同理念”,再到“践行价值”,利用智能技术不断“重复”塑造品牌理念,建立学校师生、校友及社会大众对学校的“集体记忆”。
三是培育世界品牌。高校要将“大品牌”建设置于国家文化繁荣、民族复兴的大格局中,借助智能技术构建跨文化传播渠道,利用算法优化、多语种智能翻译等技术开展双向对话,推广高校品牌,向世界展示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成果。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9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