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西夏的牡丹

发布时间:2025-11-21 作者:董彬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为博物馆爱好者,我经常去看展。我发现,人们对博物馆的了解并没有自以为的那么多。所以,如果只是按“参观”的方式认识博物馆,那真挺遗憾的。在我看来,博物馆里有趣的事太多了,要慢慢看,就像等待一个烟花升起、心潮澎湃的时刻。

  西夏陵申遗成功后,首场大展“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馆亮相,100多件西夏文物集中出现,很难得。很多人在展厅门口就讨论起来:桃花石是什么?

  桃花石,最早出现在7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史学家塞奥费拉图克斯·西莫卡塔的著作中,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呼,源于“Taugast”的转译。唐朝之后,五代十国局部统一,虽然辽宋夏金的关系时好时坏,但人员和经济上的往来一直不断,在周围看来,辽宋夏金就是一个整体。所以,桃花石,不是石头,更不是桃花,西夏人最爱的是牡丹。

  我也是去看展后才知道,西夏文物上的牡丹含量太高了。养了几年牡丹,一想到牡丹之乡,还是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错倒是没错,就是狭隘了。回家翻了书,看到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记》里,有一句他去兰州看望父亲谭继洵的见闻:甘肃故产牡丹,而以署中所植为冠,凡百数十本,本着花以百计,高或过屋。

  “故产牡丹”还“高或过屋”?谭嗣同和我们今人一样惊讶是有原因的。关于西北牡丹的记载一直不多,但曾在西夏统治疆域内的兰州、临洮、临夏等地,一直就有栽培牡丹的历史,尤其是河湟地区的临洮,古称狄道,有“陇上花都”之称,还有临夏,古称河州,有“小洛阳”的美誉。只是西北主要栽种的是紫斑牡丹,体形高大,“牡丹大如树,隔墙可见花”。

  单从国富民强这个角度出发,西北牡丹更能体现霸气。宋代陶谷的《清异录》里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的南汉常有傲视中原之意,每逢北方人,便大夸岭南强盛,后周世宗派使者出访南汉,南汉末代国主刘鋹曾赠送茉莉花,并称“小南强”,待宋灭南汉后,刘鋹被押解汴梁,见到牡丹,硕大美丽,大为惊骇,当下北宋官员说这花名叫“大北胜”。

  花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人心里会分出三六九等,古人就曾用“九品九命”来给花分档次。西周官爵分为九命,九命最高。曹魏开始九品中正,一品最高。宋代张翊《花经》将牡丹列为一品九命,最高级了。不清楚张翊是不是和孔子一样怀着周礼之梦,他可能不知道,如果真要恢复周礼,牡丹的命运只能是当劈柴。

  “牡丹”最初没有独立的名称,这个词大量出现,是从唐代才开始的。而“芍药”则比它早多了,《诗经》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勺药”即“芍药”,牡丹和芍药是亲戚,相似地方多,但不像的地方也挺多。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牡丹木本,芍药草本,所以古人也称牡丹为“木芍药”。不过,自从牡丹有了自己的姓名后,芍药的地位就越来越低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了牡丹名字的来由。“牡”就是雄性,虽然牡丹是两性花,雌雄同体,但在自然界,牡丹种子萌发率很低,主要还是通过“根出条”无性繁殖,所以谓之“牡”。而“丹”就有两种含义:一种指的就是花的颜色,尽管野生牡丹大多是白色的;另一种指的就是根的颜色,秦汉时伪托神农所作的《神农本草经》和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简中,都记录了牡丹有治疗血瘀证的功效,入药部位的根皮即“丹皮”。

  按照“观赏”晚于“药用”晚于“野生”的逻辑,在人类未发现牡丹的药用和观赏价值之前,野生牡丹的最大价值就是当柴火,生火做饭。

  想让花提供情绪价值,人必须满足一定的经济和人文条件,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唐对牡丹如此痴狂了。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的就是唐玄宗同杨贵妃在宫中赏牡丹的场景。不过,牡丹自从被武则天引入长安,栽培量并不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牡丹才从皇家走向了民间,陈寅恪先生推断牡丹在长安“开元、天宝之世,尤为珍品。至贞元、元和之际,遂成都下之盛玩”。这种“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景,直到黄巢起义才被迫中断。但这场浩劫倒意外给了党项人,也给牡丹的遍地开花创造了机会。

  党项人自汉代起就移居在河陇、关中一带。李世民登基之后实施“夷夏一家”的政策,党项内附中原的人口三十来万。唐末黄巢起义,党项部贵族拓跋思恭率部众千里赴长安救驾。唐僖宗很是感动,叛乱平定后,封拓跋思恭为夏州节度使、夏国公,并赐党项拓跋部以“李”为姓。

  李思恭家族定居夏州没多少年,唐帝国就灭亡了。李唐没了,党项李越活越好,割据夏、绥、银等各州,成为地区政权之一,在接连几位强人不断努力下,李思恭的直系后人李元昊终于在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国号称大夏。

  直至1227年被元灭,西夏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10位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

  西夏灭亡后,元人出于仇恨,毁史灭迹。所以,残存至今的西夏陵就变得很重要,可关于西夏陵的记载也不多,倒是朱元璋的儿子——庆王朱栴西北就藩实地考察后,在《宁夏新志》中记了一句:“李王墓,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

  不仅陵墓的建制,西夏的中书、枢密、三司等机构均借鉴中原设置,就连“开封府”这种地域性很强的名称也一并照搬。公元1146年,西夏仁宗李仁孝还打破了历代对至圣先师的加封不过“王”的界限,下诏封孔子为“文宣帝”,开创了历史先河。还有西夏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瓷器上面,主打的全是牡丹纹样,跟唐朝丝绸的牡丹花头极为类似,也承袭了宋代生色花纹样的特点。

  正因如此,在他者看来,宋辽夏金区别的地方多,但相似的地方更多。《长春真人西游记》里记录了一件事。公元1221年,全真掌教丘处机应邀西行,与成吉思汗约在阿富汗会面,途经阿里马城(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时,看到该地农夫用瓶器来取水,用头顶着运回家。当地人见丘处机一行携带的中原汲水器皿时,高兴地说:桃花石诸事皆巧。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认为“桃花石”就是建立西夏“拓跋氏”的译音,也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国的称谓。我试着字母拼读了一下“Tavghaq、Taughas、Tabgac”,别说,跟“桃花石”的读音还真有点儿像。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