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新城实小学生在进行剪纸创作。

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钢铁大街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举行少代会。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弥水学校教育集团组织集团学生运动会。本版图片均由学校提供
近年来,集团化办学作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路径,在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实践中,如何实现集团内学校共融、资源共享、特色发展与高效管理,成为破解集团化办学“联而不紧”“融而不深”等难题的核心。本刊今天起推出“聚焦集团化办学”专栏,邀请专家和校长深入探讨,敬请关注。
——编者
■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聚焦集团化办学①
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异、推动中小学共同发展的重要办学模式之一。其本质是根据集团成员校的共同发展愿景,将若干所学校组成发展共同体,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展提升,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学校,整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由于教育集团各成员校在发展历史、办学资源、所在社区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容易产生集团化办学“联而不紧”“融而不深”“深而不共”的问题,这就必须构建以文化共融为核心、以制度共建共治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机制。
1
破解文化隔阂
从“各自为政”到“价值共生”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一所学校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在集团办学过程中,各成员校由于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办学习惯等形成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成员校表面联合却难形成共同发展的精神内核。要破解集团校之间的文化隔阂,关键在于构建共生的文化生态。
一是寻找各校共同的文化基因,提取“文化公约数”。集团校可组织各成员校全面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挖掘学校办学共同点,如共同的服务地区、文化地域、人口群体等,消除成员校之间可能存在的历史差异、竞争关系或误解。比如,山东泰安东岳中学教育集团确立了“各美其美,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理念,通过创建互融共进的集团办学核心文化,为集团长久发展注入了原动力。还有的教育集团通过挖掘成员校校训关键词、地域文化的交集,找寻共同的文化基因,建立统一文化发展内核。
二是推动各成员校文化共创。集团各校文化共生,不仅存在于发展历史和共同的办学机制,还存在于发展过程中打造的集体文化载体,包括集团标识、吉祥物、主题曲、文化墙等。比如,江苏南京四小教育集团共同设计学校标识,两个相互交错的三角形象征着集团内3所学校同心协力、共同前进,不仅展现了每所学校的独特特色与自主发展能力,更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整体共进。还有的教育集团通过共同设计开学礼和成人礼等集团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等,实现文化的共创共生。
三是通过教育项目活动促进文化浸润。组建跨校际团队,让成员校师生在共同目标下紧密合作,教育集团可通过设立跨校混编项目组,以活动任务驱动成员校文化融合。同时,师生还可通过挖掘教育故事等方式,呈现成员校的发展差异,共建感人教育故事、共塑集团文化。比如浙江杭州天长教育集团通过师生分享成长故事,建立集团发展故事库,消除了学校间的文化差异,凝聚起集团共识;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借助校际图书馆互通借阅系统,释放物理空间融合信号,增强师生集团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需要注意的是,集团校文化融合需避免强推龙头校校训、以龙头校文化取代其他成员校历史文化传统,也不能要求薄弱学校放弃自身特色迎合强校。要明确,教育集团的文化融合不是消除差异特色,而是让差异成为共有资源,因此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地复制或抱团,而是要结合各成员校实际,找到共同的文化内核。
2
破解制度差异
从“机械统一”到“弹性协同”
管理制度是学校良好运行的枢纽。常见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是以一所优质学校带动若干薄弱学校,然而由于牵头校和成员校在发展基础、发展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强制性的统一管理制度与成员校“水土不服”,还会造成成员校优质资源流动的浪费。要破解各校制度差异、提高教育集团治理效率,需做到既有统一制度,又有弹性协同。
一是建立标准化的基础管理制度,筑牢集团校共同发展的制度根基。教育集团的建立旨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而牵头校之所以优质,其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是重要因素。因此,教育集团可通过制定标准的统一管理制度,特别是制定品牌标准、课程目标、师德规范、安全管理、质量评估体系等刚性底线标准,确保集团品牌的一致性,抬高教育质量的底线。同时,要建立集团校不同学段、校际之间教育资源贯通与协同配置机制。例如,北京丰台二中教育集团为推动集团发展走实走深,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生,建立了10个统一的集团管理制度,涵盖党委和行政领导、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考核评价、人事安排、工作计划和总结、文化标识、课程体系等,确保在统一基础上共享优质资源。这种统一不是“大一统”地被动服从,而是要求成员校因地制宜,在统一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能。
二是明确成员校“弹性空间”的边界。破解制度差异,并非追求制度完全一致,而是要让每所学校的制度能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在集团标准制度的基础上,可建立分层授权机制,鼓励成员校在授权范围内自主设计特色课程、校园文化、教师激励方案。比如,可将制度分为3类模块:标准化模块(40%),为核心制度,成员校必须无条件执行;推荐模块(30%),集团提供多种方案,成员校可进行选择或微调;开放模块(30%),成员校可因校制宜、自主创新。以四川成都天府四中教育集团为例,其在制定集团发展战略规划等“共同愿景”制度基础上,探索“一轴多翼”保障机制,确保集团发展多元化,标准化模块夯实成员校基本发展能力,弹性机制激发成员校原生发展力,在共性与个性的平衡中,促进成员校共同发展。
3
破解心理壁垒
从“你们”“我们”到“咱们”
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因优质校带动薄弱学校易产生心理壁垒,容易出现主校和分校间的等级观念、薄弱校缺少归属感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成员校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消除心理隔阂,增进师生的情感认同,形成荣辱与共的教育共同体。
一是要建立共同的身份认同。教育集团不是简单的“强校带弱校”,要确定清晰的共同愿景,让成员校明确“我们在一起要做什么,最终要达成什么目标”。成员校共同制定集团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核心价值,可以让各校认识到,个体成功与集团声誉休戚相关,同时,也要让成员校感受到“困难时有人助力”的安全感和“学校闪光点可融入集团”的荣誉感。比如,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在解决“我是谁”的心理归属问题时,在广泛宣传集团主流文化的同时,更尊重各个校区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特色,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使得矿大分校原有的“铁人王进喜精神”特色文化融入了集团文化。
二是要建立共同的治理决策参与机制。确保每个成员校在集团核心决策机构中有实质话语权,涉及资源分配、项目立项、人事流动等重大决策时,都需经过充分协商和民主程序。这种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能按需配置优质课程、师资、设备、培训机会、教研等资源,让每所学校都成为贡献者与受益者。
三是增强情感联动、增进归属感。针对学生,可组织常态化的跨校学生交流活动,如研学旅行、社团联谊、竞赛与文体活动,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跨校友谊;针对教师,支持和鼓励建设多种教师社群,并提供必要资源与空间。在集团各项活动中,要关注“发展中学校”的诉求和感受,给予更多倾听、支持和展示机会,避免其产生“被边缘化”的心理。比如四川成都七中的“双导师制”,通过“师徒制+项目制”培养本地教师,云端名师定期开展教学示范、课例点评,本地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学情分析,在协作中提升专业能力,实现从“个体成长”到“团队共生”的转变。
总之,高质量的集团化办学生态不是“整齐划一”,而是构建成员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生态圈。打破有形与无形的围墙,让文化、制度、资源在集团内自由共生,才能真正实现从“物理联合”到“化学反应”的质变。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