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李子墨正在“备课”,下周要给自己的昆虫社团的团员讲《不吃螳螂的螳螂》。
这堂“课”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
那是开学前,校长林先锋到李子墨家中家访,“林校长,你看螳螂在人工饲养下,不怎么吃雄螳螂了!”李子墨拉着林先锋的手,蹲在地上翻着记录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展示装在盒子里的昆虫标本,眼里满是兴奋。看到李子墨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暑假还远赴贵州省茂密的山林中采集昆虫标本,林先锋心中有了一个计划。
秋季新学期开始后,学校正式通知李子墨,将以其为核心主持人,开设一门名为“昆虫研究”的主题项目式学习课程,还给他找了一间专属“实验室”用来饲养昆虫。
这样的家访,林先锋已坚持了6年。从学校2019年启用时的2个教学班、58名学生,到如今21个教学班、780名学生,他走访了过半数的学生家庭,点对点访谈超过500次,几乎每位家长都有他的联系方式。“对于不方便上门的,我就约座谈。我坚信,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走进孩子生活的地方。”林先锋说。
他的这份坚持源自6年前的一次家访。
“林校长,我没别的要求,就希望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快乐长大就好……”第一次走进小明家时,孩子妈妈红着眼眶说出的这句话,像一颗石子落在林先锋心里。
彼时的小明刚上一年级,还不能独立吃饭,因身体虚弱蹲不了厕所,偶尔还会尿湿裤子……林先锋没有急着回应,只是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小明的头,听他小声背诵刚学的古诗,又仔细查看了家里的卫生间布局。“您放心,孩子的需求,学校会尽全力解决。”离开时,他坚定地对小明妈妈说。
没过多久,学校专门为小明安装了儿童坐便器,开放了独立厕所;小明的班主任每天特意留时间听他练口才,鼓励他报名学校广播站;学校体育吉尼斯活动里,更是为他量身增设了“一分钟拍球”项目——当小明捧着冠军奖状跑向妈妈时,母子俩都红了眼眶。这个6个半月早产、5岁才会坐、7岁才会走的孩子,如今已是学校小有名气的课间操“DJ小主持”。
“从小明的家访中,我体会到了教育伟大的力量。教育既可以鼓舞孩子向前的动力,也可以帮助家庭走向幸福的彼岸。”林先锋说。
“校长和老师一次次来家里,不是来‘告状’,而是和我们一起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四年级学生小张的妈妈感触最深的是学校主动、积极的沟通,尤其是林先锋的多次家访。
3年前,小张因弟弟们的出生而产生严重心理失衡,进而与同学冲突不断,成了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孩子”。
“家校沟通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正是这种深度的共识,让家庭与学校形成了教育合力,最终帮助小张走出了阴霾,重回阳光成长的轨道。如今,他不仅因表现优异、乐于助人而高票当选为班干部,更学会了用爱与责任去照顾家人。
最近,小张还完成了一次特别的尝试——为他的双胞胎弟弟们准备了一餐饭。
家访不仅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了改变,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更丰富的资源。
如今,垃圾分类是松岭路小学的必修课,而这也源自家访。林先锋看到一名三年级学生品行端正、热心、素养很高,就抱着请教学习的态度走进了她家。在这名学生家里,林先锋关注到一个细节:奶盒十个一扎地被整齐码放在桌子上。女生妈妈说,几年前家里就开始了垃圾分类,平时喝完奶,这名女生都会用热水冲刷奶盒、熨平、扎好,每周六送到垃圾分类站。看到这一幕,林先锋理解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意义,也感受到了“同行一段路”的教育价值。
在林先锋看来,家访不是“任务”,而是学校治理、构建共同教育价值观的“松岭方法论”。如今,松岭路小学建立了完善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实现两年内100%家访,学科教师全员参与,每年家访不少于所教班级15%的家庭。
“家访能让老师精准捕捉学生成长的‘密码’,还可以把学校的温度传到家庭,把家长的期望带回课堂。”家访这条路,林先锋已经走了6年,他说,自己要一直走下去。翻开他的家访笔记,本子里的名字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变的是扉页上的那句话:“教育的本质是爱,我要当好每一个孩子的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5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